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34篇
综合类   348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城市生物多样性问题及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秦皇岛市的实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和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42.
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茹江  李彬  徐云麟  叶文虎 《环境科学》1995,16(6):47-49,72
以区域持续发展为原则,运用环境承载力的规律及其表征方法,分析环境与经济综合规划的协调性问题;采用效益化的衡量依据,对本溪开发区的发展方案进行了评价和筛选,得到了合理的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3.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44.
旅游业是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发展产业之一,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协调好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张家界市是我国著铭旅游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所在地,本文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引入协调发展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对张家界市1996-2010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张家界市旅游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的评价值存在一定的波动变化;张家界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中度协调发展类;系统耦合协调类型正在以经济发展超前型逐渐演变为旅游发展超前型。这说明近年来张家界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但相对于旅游发展的而言,其生态环境的发展与改善还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45.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规划实施5年来,催生了大量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缺乏协调发展。通过对各产业集聚区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产业园区个体分布与整体空间协调、个体与整体定位协调、个体之间定位协调等方面问题,提出应当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组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46.
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出台的主体功能区战略试图根据一些理想的条件和标准对我国区域空间进行合理的重新划分和建构,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决策层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从早期狭义上更多地单纯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逐渐缩小,后来逐渐扩展到广义上的区际实际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过程.根据中国2001-2009年的数据,我们发现无论是狭义上还是广义上,我国区际发展不协调程度都呈现扩大趋势,并且广义的区域不协调程度远超过狭义的区域不协调程度.主体功能区战略是逻辑意义上的以地为本,同时也是对区域过去发展水平的一个事后承认或被动承认,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主体功能区的开发顺序和开发重点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同向递增关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有着较大随意性和不严谨性,加上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不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短时期内不会缩小反而可能会加大我国本已不小的区际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647.
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制定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增长途径时,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本文运用发展函数模型,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山东省91个县市(不包括地级市市区)的数据运用综合指数和协调发展函数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县域社会和经济综合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山东省91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存在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由鲁中向南北递减的特征,大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91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高,表现在绝对数值相差不大,所属类别相对集中,但大多县市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根据协调发展度的大小,将山东省91个县域划分为3大类8亚类,3大类为协调发展类、亚协调发展类和失败衰退类.最后基于91个县市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提出不同类型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48.
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模可以充分揭示城市系统的非线性结构和动态特征,从而对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预测。在分析了苏州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苏州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围绕三产固定资产比重、三产劳动力比重、万元工业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和环保投资比重等调控参数设计了3种发展模式,得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为最优方案。通过对不同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提出苏州市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增大环保投资,同时控制单位产值污染物的排放。必须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实现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49.
分别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角度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阐述了如何通过鼓励绿色消费,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发展环保企业等来达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650.
阐述了乌海地区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为政府在开发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