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4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829篇
安全科学   218篇
废物处理   93篇
环保管理   382篇
综合类   2665篇
基础理论   483篇
污染及防治   487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治理措施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主体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以及微生物修复。文章首先综述了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理及其研究进展,其中植物修复包括降解、提取、挥发、根系钝化以及固定等,而微生物修复机理主要包括生物富集、生物吸着以及生物转化;其次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如超富集植物积累重金属的单一性,植物的生长速度慢、积累效率低、适应性弱,微生物的种间拮抗作用等;最后对其发展前景提出展望,认为通过加强国际交流,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以及合理配置人才与资源等措施,有利于突破技术瓶颈,发展出更具应用价值的复合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92.
土著微生物修复城市小型湖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制剂及生物修复技术对鞍山市英泽湖进行了净化治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30 d的生物净化,该湖水中的COD、植物营养元素浓度及浊度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其中COD降至20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70%以上;氨氮降至0.2 mg/L以下,去除率达97%;总磷降低至0.02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60%以上;浊度...  相似文献   
193.
张琪  钟晖 《环境保护科学》2011,37(3):52-55,62
阐述了高原湖泊星云湖的自然条件、污染根源和景观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本项目星云湖南岸(一期)生态整治规划,尝试在整个流域范围内运用GIS分析生态湿地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重现滨水空间等,改善星云湖的水质,提高星云湖及周边的生态旅游价值.规划采用顶端控制和底端治理相结合的策略,恢复星云湖流域的生态功能,解决星云湖流域现有...  相似文献   
194.
近年来,油气田开发对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采用植物进行修复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文章以中原油田(濮阳市采油区)土壤为研究基地,选择了多年生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开展了初步治理工作,同时也采用本地生植物狗芽根、芦苇培养进行比较。通过一年(18月)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发现:四种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组合修复能力大小顺序是,苜蓿组合>向日葵组合>狗牙根组合>高丹草组合,其中紫花苜蓿与微生物构建的联合修复组合去除土壤石油污染的能力超过它们单独修复之和,去除率达到62%。  相似文献   
195.
近年来,生物强化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获得较广泛的应用。根据国内外有关环境修复的文献,对生物强化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生物强化技术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6.
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对铬污染土壤中Cr(Ⅵ)的还原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少云  祝方  商执峰 《环境科学》2016,37(5):1953-1959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n ZVI/Cu),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形貌观测和表征分析,用制备的n ZVI/Cu修复Cr(Ⅵ)污染的土壤,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还原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 ZVI/Cu对土壤中的Cr(Ⅵ)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反应初始p H为7,温度为30℃时,加入2 g·L~(-1)的n ZVI/Cu材料,在10 min内Cr(Ⅵ)含量为88 mg·kg~(-1)的污染土壤中的Cr(Ⅵ)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改变n ZVI/Cu加入量、p H值、反应温度以及添加腐殖酸都会对Cr(Ⅵ)的去除效果产生影响.改变p H值和反应温度对去除土壤中Cr(Ⅵ)的影响都比较明显,p H值越小,反应温度越高Cr(Ⅵ)的去除效果越好,添加腐殖酸对去除土壤中的Cr(Ⅵ)有一定的影响.n ZVI/Cu降解Cr(Ⅵ)的过程符合伪一级还原动力学模型,还原速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符合阿仑尼乌斯(Arrhenius)定律,反应活化能Ea为104.26 k J·mol~(-1).  相似文献   
197.
由于纳米铁的特殊性质,它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日渐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铁的合成、性质以及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情况。文章归纳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纳米铁合成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介绍了纳米铁微粒重要的理化性质;并总结了纳米铁用于修复含氯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其他无机物污染场地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8.
The use of filamentous fungi in bi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recently. This research aims to observe the capability of filamentous fungi isolated from forest soil for bioremediation of mercury contamination in a substrate. Six fungal strain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capability to grow in 25 mg/L Hg2+-contaminated potato dextrose agar plates. Fungal strain KRP1 showed the highest ratio of growth diameter, 0.831, thus was chosen for further observation.Identification based on colony and cell morphology carried out by 18S rRNA analysis gave a 98%match to Aspergillus flavus strain KRP1. The fungal characteristics in mercury(Ⅱ) contamination such as range of optimum pH,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tolerance level were 5.5–7 and 25–35℃ and 100 mg/L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 of mercury in the media affected fungal growth during lag phases. The capability of the fungal strain to remove the mercury(Ⅱ) contaminant was evaluated in 100 mL sterile 10 mg/L Hg2+-contaminated potato dextrose broth media in 250 mL Erlenmeyer flasks inoculated with 108spore/mL fungal spore suspension and incubation at 30℃ for 7 days. The mercury(Ⅱ) utilization was observed for flasks shaken in a 130 r/min orbital shaker(shaken) and nonshaken flasks(static) treatments. Flasks containing contaminated media with no fungal spores were also provided as control. All treatments were done in triplicate. The strain was able to remove 97.50%and 98.73% mercury from shaken and static systems respectively. A. flavus strain KRP1 seems to have potential use in bioremediation of aqueous substrates containing mercury(Ⅱ) through a biosorp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99.
Ad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levonorgestrel (LNG) by two hydrophytes, Cyperus alternfolius (CA) and Eichhornia crassipes (EC),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light-shielding conditions in the water column. Variations of LNG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plant root epidermis, root, stem and leaf of the pla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LNG by hydrophytes over the period of 50 day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blank control (p 〈 0.05), with the removal rates of 79.80%± 3.10% and 78.86% ± 2.55% for CA and EC,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bio-adsorption, bio-conversion of LNG wa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elimination pathway, evidenced by relatively high conversion rates (77.31% ±2.68% for CA and 77.82% ± 2.95% for EC), while the adsorption rates were lower (1.77% ± 0.90% for CA and 1.05% ± 0.40% for EC). The bio-adsorption and conversion of LNG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hydrophytes. Additionally, the mineralization on root epidermi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duction of LNG in water.  相似文献   
200.
放射性核素铀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因此,放射性废物中铀的处理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放射性核素污染微生物处理法与无机材料处理法同等重要。微生物与铀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吸附,细胞内的聚积、沉淀和氧化还原转换。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旨在阐明从放射性物质贮存相关的各种极端环境中分离获得的菌株与铀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对这些能与铀相互作用的细菌有了基本的了解,将有助于放射性废物处理、修复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环境放射性污染防治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