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环境保护科学》2015,(5):49-53
基于SAD-SAS模型,结合2005~2014年我国环境质量供需指标,分析了2005-2014年我国的环境质量供需水平。研究表明,近10年间,我国环境质量供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并在2014年总供给数值达到最大值(0.66)。同时我国2005~2014年之间的环境需求也处于急剧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短期内还难以达到满足期待的环境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2.
<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43.
生态理性是一种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的思维范式,它是在扬弃近代以来的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基础上,着眼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理性,它是农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生态文明发展的理性思维向度。培养农民的生态理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当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亟须加强的工作,培养路径的思考,应当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分析,同时又应结合农村生产力状况、产业模式、农民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科学文化素质、生态道德素质等具体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剖析。  相似文献   
44.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成本,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不能根本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45.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这一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新解读,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46.
《环境保护》2013,(7):1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让人民满意的增长。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47.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8.
王长友 《安全》2008,29(11):42-44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而公共安全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9.
吕洁 《环境保护》2012,(24):54-55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多年来,南宁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的发展战略,从"中国绿城"到"中国水城",持续推进生态宜居南宁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华宝钢环境奖"、"全国十大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探索出一条西部发展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50.
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置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的保障作用,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充分利用现行有关监测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测算结果,同时引入发展协调度的应用.在梳理政府财政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理论关系基础上,文章明确了地方政府财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通过综合运用了加权平均、回归拟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不但验证了发展的协调能力与发展的综合能力的高度相关性,还验证了财政保障地方协调发展的有效性.亦即,地方政府财政通过发挥协调功能,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结合三亚实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协调发展战略中应采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建立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调整既有的利益格局等一系列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