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68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31.
生物结皮是旱区普遍存在的活性地被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其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是有效管理和利用该资源的基础。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但相比荒漠地区,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生物结皮的发育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分异性,诸多荒漠地区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外推至黄土高原地区。鉴于此,论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通过全面调查和测算分析,应用GIS 软件,探讨了生物结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流域内藓类共有2 科8 属13 种,狭网真藓、真藓、尖叶对齿藓分布最广;②苔藓结皮占绝对优势,面积为4.18 km2,占流域面积的60.7%,主要分布在干扰少、侵蚀弱、水分好的梁峁坡或梁峁顶上;③土壤、植被、坡向均对苔藓结皮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同黄土地相比,沙地苔藓结皮的覆盖度高、呈连片分布。乔、灌植被下的生物结皮发育优于草本群落,植被盖度对苔藓结皮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拐点约在覆盖度30%处)。总体上,阴坡生物结皮的覆盖度、厚度均高于阳坡。  相似文献   
32.
复合指纹识别泥沙来源:潜在泥沙源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泥沙源解析的前提是假设研究者能够确定流域内泥沙的潜在来源类型,并且各泥沙源地所占比例之和为1,对潜在源地预判的不确定性将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南京市九乡河上游流域为例,对不同源地各指纹因子做均值显著性检验,检验各个预判源地能否单独作为潜在泥沙源地,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沙源地对复合指纹因子判断泥沙来源正确率的影响,定量分析沙源地预判过程中的不足,探讨如何减少沙源地选择对泥沙来源识别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预判的4种泥沙源地被重新调整为农田、林地和道路3种类型。调整后各源地指纹因子差异性明显提高,不同泥沙来源的正确判别率最高达到89.2%,泥沙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39.9%~87.8%)、林地(0.1%~47.7%)和道路用地(0~25.6%)。  相似文献   
33.
缺资料小流域非点源磷素输出关键源区识别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水质,最大效率地降低磷素污染,迫切需要寻找非点源磷素流失的关键源区。采用半定量、经验性的流域尺度磷素流失危险分级方案,通过分析确定以土地利用类型为源因子,以坡度和区域至河流的距离为迁移因子,最大限度地识别缺资料小流域非点源磷素输出关键源区,并以辽宁社河农业小流域为例,通过GIS技术探索小流域磷素流失的关键源区。结果表明,社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地表径流磷素流失风险等级为低,该部分区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80%;河流两侧大部分农田非点源磷素流失风险等级属于中,该部分区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3%;非点源磷素输出高风险等级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7%,主要分布在流域内坡度较大、与河流距离较近的山区旱地和丘陵旱地等区域。需要对磷素输出关键源区域加强土地管理,降低非点源磷素负荷输出。  相似文献   
34.
由农业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湖泊的主要污染源。为了研究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流失规律,选择了宜兴梅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降雨过程中径流流量及其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研究。采用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量之间的数学统计模型,得出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流失规律,此方法可以推广到与该流域相似的其它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应用于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5.
岩石风化对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重庆涪陵王家沟小流域为期一年的水质系统监测,明确了流域主要离子组成,分析了小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和主要离子来源.结果表明,该流域水化学类型为Cl-—Ca2+型;大多数离子的含量随采样点、季节、水体类型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Gibbs图、阴阳离子三角图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水体离子组成受岩石风化的影响比较显著,且阴离子可能主要来自于岩盐溶解和碳酸盐的风化,而岩盐溶解也是控制流域阳离子的主要机制,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侵蚀作用也存在一定影响;主成分分析得出对该流域水体离子组成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碳酸盐(其中H2CO3风化碳酸盐岩过程比H2SO4风化作用更为显著),其次是岩盐、硅酸盐,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6.
37.
贵州省六冲关流域大气沉降和地表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贵州六冲关森林小流域1992─1994年和2001─2005年2个时期穿透水沉降(TF)和地表水的化学组成,以分析大气沉降对森林小流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2001─2004年硫沉降量较1992─1994年有显著下降,但自2005年起硫沉降量又显著增加. 六冲关流域无机氮(尤其是NH4+-N)沉降量较历史时期显著增加,说明贵阳市大气污染正在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过渡. 长期的大气沉降导致地表水中SO42-和NO3-等阴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加剧了Ca,Mg和K等营养元素的流失,使地表水的酸中和能力在2002年为负值. 长期观测发现,地表水酸中和能力与穿透水中Ca和Mg的沉降通量密切相关,说明大气沉降已经对六冲关流域的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陈生华  王世杰  肖德安  杨涛 《生态环境》2010,19(9):2130-2135
以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尺度,对清镇市王家寨退耕还林(草)示范区内的9个表层岩溶泉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系统监测,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开展了泉点的聚类分析研究,旨在从常规水化学角度为流域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从结果来看,虽然所有泉点的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型,但是根据K+、Na+、Ca2+、Mg2+、F-、Cl-、NO3-、HCO3-、SO42-等指标的具体差异,还是可以将9个泉点分为3组:(1)位于流域上游分水岭处的S8、S9泉点,由于远离居民集聚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弱,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均很低,[Ca2+]*与[HCO3-]的关系说明泉水流经地区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白云岩;(2)位于流域中部的S2、S3、S4、S5、S6和S7泉点,靠近居民点,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强,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也相应增大,[Ca2+]*与[HCO3-]具有与第一组泉水完全不同的特征,表明此组泉水流经地区的岩石类型为白云质灰岩;(3)位于流域下游的S1泉点,处于村寨下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也很高,[Ca2+]*与[HCO3-]的关系与第二组泉点相似,但是[SO42-]和[F-]远高于前2组泉点,这可能是由于在泉水的运移路径上有富含石膏和氟的岩石存在。  相似文献   
39.
20世纪后半叶,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虽然为国家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但大片湿地遭到破坏。现在为拯救中国这块唯一保持原始面貌的淡水湿地,当地政府制定了具体的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条例。建立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三江平原湿地终于纳入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为了加深人们对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意义的认识,本文从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状况、三江湿地开发对当地生态和经济的影响入手,论述了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0.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介绍了北海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腾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的现状,提出为做好生态修复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方法、应用技术、示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