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对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影响。基于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RS影像和GIS统计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扩展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根据上海地区1980、2000.2005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上海市城区扩张以原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快速扩展,1980~2005年间,城区面积由193.08km^2增加到1570.52km^2,城市用地面积比例由3.05%迅速上升到24.77%。比较城区,郊区、乡村地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城区表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12±0.64)kg/m^2,深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24±0.40)kg/m^2,表层土壤无机碳积累明显,深层土壤呈现轻度积累,城区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变异系数降低。比较1980年前建城区、1980~2000年建城区.2000~2005年建城区与郊区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布,城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呈现富集。并且随建城区年限的延长,土壤无机碳积累渐趋显著,城市土壤无机碳分布的空间异质性降低。本项研究提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分布演变趋势信息,可为土壤固定碳潜力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推动中国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用体视显微镜和电化学极化技术考察了微液滴现象的形成特征及其在大气腐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金属性质、主液滴性质、气相环境相对湿度和液/固界面性质对微液滴形成有重要影响.微液滴的出现能够增强金属表面润湿能力,促进金属表面液膜的扩展,从而诱发和加速大气腐蚀过程.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提高振动台冲击响应谱试验模拟能力。方法分析影响振动台冲击响应谱模拟能力的原因,提出通过改变连接特性提高振动台冲击响应谱模拟能力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利用具有谐振效应的台面能够将160 k N振动台冲击响应谱量级由原来的1000g提高至2000g,并能够实现负载情况下1600g的冲击响应谱试验,提高了振动台冲击响应谱模拟能力。结论通过改变连接特性可以提高振动台冲击响应谱模拟能力,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振动试验夹具进行冲击试验,针对产品试验要求设计冲击试验夹具,能够获得更理想的冲击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45.
铝合金材料腐蚀形貌及裂纹扩展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加速腐蚀试验,利用QUESTAR三维光学显微镜观察,将蚀坑看作是椭球形,其深度及宽度都符合幂函数的形式,都随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速率都降低;腐蚀能显著降低试件的疲劳寿命,是疲劳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AFGROW软件较好地拟合了腐蚀试件的裂纹扩展寿命,拟合误差较低,且所得的裂纹扩展寿命及临界裂纹长度比实际试验...  相似文献   
46.
采用均匀设计法,研究离子膜扩展阴极电解法对低浓度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得到了反应条件与回收效果之间的线性模型,并比较了线性预测模型和BP网络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线性模型有较强的定性分析作用但预测能力不强,而BP网络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两法结合,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扩展阴极型膜电解法可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7.
针对黄土高陡边坡独特的动力易损性以及黄土地区典型的建筑分布特点,以黄土高陡边坡坡顶建筑物的动力临坡安全距离为研究目标,采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方法,通过输入振幅逐级增大的地震波,对比分析了坡顶、坡脚处建筑物的动力响应与破坏过程,揭示了强震作用下临坡建筑的失稳特征与动力临坡安全距离。结果表明:坡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与动力响应比坡底建筑强烈,随着边坡的破坏,坡顶建筑物有发生向坡面一侧倾覆的风险,滑坡土体最高堆积至坡下建筑物4层高度处;坡顶建筑地基基础呈“不对称式拉剪破坏”,加速度沿楼体高度有放大效应,且随着地震荷载幅值的增大,放大效应更加明显;土与建筑结构相互作用下,坡顶裂缝竖向发展可达50 cm,对照原型,黄土高陡边坡的竖向裂缝深度可达25 m,试验结果与1989年塔吉克斯坦5.5级地震震害相符。坡高为35 m,坡脚角度为70°的黄土高陡边坡,在强震荷载作用下,坡顶多层建筑的临坡安全距离最小值为20 m。  相似文献   
48.
开展了包裹碎石群桩复合地基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包裹碎石桩轴向动应力及桩土之间水平剪切应力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地震波作用下,包裹碎石桩轴向动应力沿桩身向下迅速衰减。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包裹碎石桩上部承受的水平应力较大。某一地震作用下,取包裹碎石桩桩顶水平应力时程曲线的最大值,发现该值随输入地震加速度波峰值(0.1g~0.4g)的增大先增大,之后随输入加速度波峰值(0.6g、0.9g)的增大而减小,这表明桩顶的剪切强度降低了。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下蜀土边坡的地震稳定性,选用天然下蜀土,按照Meymand的相似法则,对一坡高为0.5m、宽度为1.05m、坡角为45°的模型边坡进行了几何相似常数为20的1g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详细设计。首先,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了模型边坡尺寸适当的边界范围,模型边坡地基厚度、坡脚前缘和坡肩后缘长度均取为0.5m;其次,按照确定的模型几何尺寸设计了符合试验要求的模型箱,其内壁净尺寸(长×宽×高)为1500mm×1050mm×1100mm,属刚性模型箱,且不会与模型边坡发生共振;最后,制定了包括加速度和位移在内的数据量测策略,运用拟静力法求得下蜀土边坡平均屈服加速度为0.561g,综合确定了地震动峰值(PGA)按0.1g、0.3g、0.6g和0.9g的顺序逐级加载的原则,并制定了详细的试验步骤,从而可保障试验得到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土工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除了需采集常规的加速度、位移、应变信号外,还需采集模型场地土中振动孔隙水压力、动土压力等信号,由于同步采集的动态信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的振动台信号采集系统难以满足这样的多种动态信号同步采集要求。基于传感器融合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研发了一套适用于多种类型信号输入的动态信号同步采集系统,可实现80通道动态信号、18通道数字信号的同步采集、回放和频谱分析等功能,并具有界面友好、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