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7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315篇
安全科学   664篇
废物处理   333篇
环保管理   875篇
综合类   3087篇
基础理论   226篇
污染及防治   200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355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961.
农田肥料(氮肥、复合肥、有机肥)是我国N2O最大的排放源,其估计直接决定了排放总量的可靠性.为此,重新评估了中国农田肥料N2O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选择2008年县域尺度活动数据、具有空间分异性的本土排放因子和参数来重新评估其排放规模、结构、空间格局及不确定性;通过与IPCC、EDGAR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阐述该排放清单的可靠性和全面性.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农田肥料N2O排放总量为617.1 Gg(处于213.7~1149.2 Gg之间),其中,氮肥直接排放为458.8 Gg(74.5%),有机肥直接排放为121.0 Gg(19.6%),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造成的间接排放分别为28.0 Gg(4.5%)和9.3 Gg(仅占1.5%左右).排放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的松辽平原、华中的淮河流域和四川盆地,以及华南的珠三角、雷州半岛和台湾地区的县(区、市、旗),主要分布在江苏(52.4 Gg)、四川(48.0 Gg)、湖北(43.2 Gg)、广东(40.8 Gg)、河南(39.6 Gg)、安徽(38.4 Gg)、湖南(31.6 Gg)、山东(28.9 Gg),其累积规模为全国总量的52%,其中,近50%的贡献源于164个县(区、市、旗).本排放清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空间分辨率,而基于IPCC (2006)排放因子及参数的估计排放总量高估了约8.3%,对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则分别低估了12.5%和高估了330%.此外,在空间格局上还表现出高值区低估和低值区高估的特点,在491和1225个县(区、市、旗)的相对偏差超过了100%和50%,特别指出的是,间接排放在大部分县(区、市、旗)的相对偏差达到135%左右.  相似文献   
962.
为全面发挥安全生产政策对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作用,基于间断均衡模型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过程,并提出将其划分为3个均衡期和2个间断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政策目标的转换下,我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先后历经“生产安全”、“安全发展”与“总体安全”3个阶段的深刻调整。决策主体注意力分配、焦点事件持续冲击与地方政府创新供给利用改变政策场域而影响安全生产政策变迁,分别呈现“原动力”、“驱动力”与“拉动力”的作用机制,具有典型的中国情境。研究结果可为廓清中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机制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63.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就业机会被摧毁,一些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就业机会被替代,但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作为一个就业压力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向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于近期完成的“中国绿色就业研究报告”,是一项初创性研究,其目的是在我国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推动制定出台促进绿色就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我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环境和就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在推进绿色就业发展方面的实践和努力。此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在绿色就业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期摘要刊发研究报告,以期有关人士共同探讨我国绿色就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64.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政策.争创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河北省唐山市上下积极行动,齐抓共管,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l、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已经形成.全民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市新增中小企业1091家,增幅7.48%,达到1.57万家:新增个体工商6481户,增幅2.45%.达到271万户;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其中创业带动就业2.3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万人次.其中创业带动就业46万人。2009年6月19日.温家宝总理来唐.专门视察了市人力资源市场.对唐山市创业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965.
<正>2009年,湖北省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大力落实各项安全政策措施,各类事故总量在连续多年较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同比又下降5.9%。重点行业和多数地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重特大事故有所遏制,全省已连续2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966.
班组管理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企业若想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最终要落实到班组安全管理上。没有班组的安全自主管理,就谈不上企业的安全自主管理。如何实施班组安全自主管理?关键是要设立好班组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的目标,利用好班组的现有资源及外部资源,落实对策,在实施改善的过程中进行目标诊断,对改善的结果进行确认,并提出下一步改善目标,形成PDCA循环。  相似文献   
967.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始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济宁城镇职工、居民共计191万人已经全部参加医疗保险,”  相似文献   
968.
基于体制视角的煤矿矿难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煤矿安全事故的成因进行回顾。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发现,影响我国煤矿矿难发生的各项因素只是表象,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层面的问题。分别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双重体制角度对我国煤矿矿难的成因进行分析,指出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煤矿企业积极性不高和安全投入不足;以市场资源配置和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煤矿企业人才严重缺乏、超能力生产严重、安全管理不严和违规操作频发;双重经济体制共同作用引致了我国煤矿行业的监管不力。针对体制对我国煤矿带来的问题,分别从管理机制、安全投入、福利待遇和监管体制等方面给出治理煤矿矿难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69.
《中国劳动科学》2010,(2):33-33
日前,浙江省义乌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新政策与老政策相比,有四大亮点:  相似文献   
970.
王竹  刘扬  王芳 《环境科学》2024,45(6):3614-3626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海拔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对理解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响应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有所差异,为此分别沿大通河流域干流流向(海拔梯度1 000 m)和山体坡面(海拔梯度500 m)设置了两种空间尺度的样带,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特征,基于FAPROTAX数据库分析氮循环功能类群的海拔分布,探讨驱动土壤细菌群落沿海拔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①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分布有显著差异,总氮(TN)和硝态氮(NO3 -)含量与海拔正相关(P < 0.01),土壤容重(BD)、pH与海拔负相关(P < 0.001);②细菌群落OTU丰度沿海拔升高显著增大(P < 0.01),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沿海拔增大,但趋势不显著(P > 0.05);③细菌群落以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门,其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分别增加、减小和微弱减小;④参与氮循环的功能类群共13种,以硝化作用、好氧氨氧化和好氧亚硝酸盐氧化作用为主,随海拔升高响应规律不同,其中硝化作用细菌丰度显著增加(P < 0.01),好氧氨氧化和硝酸还原细菌丰度微弱增加,而参与含氮化合物异化还原的细菌丰度先增后减;⑤冗余分析表明海拔(ELEV)、pH和氨氮(NH4 +)是驱动门水平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子,Mantel分析表明土壤细菌氮循环优势类群均受海拔驱动(P < 0.01).⑥流域和坡面尺度上细菌群落α-多样性沿海拔的规律一致,但土壤性质、氮循环功能菌群丰度和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均不同.因此从不同空间尺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海拔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