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9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1229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277篇
综合类   1239篇
基础理论   222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189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需要做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检测工作。本文对土壤重金属快速监测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土壤重金属快速监测仪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92.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并且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做好关于环境污染保护工作,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还要使环境得到逐渐的改善。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应当提高大气检测布点的优化,做好大气污染的检测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大气检测布点的相关方法和优化的研究分析,大气检测布点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环境中残留的农药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生态都有极大的危害,对这些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与治理迫在眉睫。分子印迹技术作为一种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各种物质的技术体系,在环境农药污染的治理与修复过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环境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和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农药残留治理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包括分子印迹技术耦合生物催化和分子印迹技术耦合光催化治理环境中的农药污染物。  相似文献   
994.
锑与二溴邻硝基苯基荧光酮(DBNPF)在酸性溶液、曲拉通X-100和碘离子存在条件下发生络合反应,络合物通过光谱修正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b与DBNPF络合比为1∶1,络合常数为3.39×10~6,吉布斯自由能为-36 kJ/mol,络合物Sb~(Ⅲ)-DBNPF在550 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3.40×10~4L/(mol·cm)。在硫脲和酒石酸存在下,显色反应具有较高选择性,利用矢量色度方法测得锑检出限为0.010 mg/L,实际水样锑加标回收率87%~105%。  相似文献   
995.
地球物理的方法是检测环境污染场地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该类方法存在检测灵活性差、时间间隔长、检测效果差等缺点。论文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分布式电法系统来检测环境污染场地。从分布式电法系统原理入手,通过硬件设计及实现,同时结合现有成熟软件,对设备系统进行研发及试验。该新型分布式电法系统采取全通道、多极距的数据采集方法,通过三维数据采集、管理、反演及解释精确反映出污染场地污染范围。通过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分布式电法对污染导电模型电势反应灵敏,三维观测法可从不同角度、方位和距离观测污染渗漏带,保证无论污染渗透发生在何处,都能获得多个最佳观测值,且一次供电所有电极进行数据采集,可有效避免电源不一致性问题;野外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分布式电法采集系统可快速、直观、准确地反映出试验浇灌电极点,反演结果能有效突出地质体电阻率变化情况,异常体位置明显。反演结果是复杂地表和地下三维构造体的综合反映对复杂地表条件适应性更强;观测数据能准确地反映地下介质三维空间电阻率分布,提取到的信息完整、真实准确,成像结果更有利于三维地质构造体的准确定位,利用三维数据体可任意切片提取重点区域的电阻率信息。通过多次检测可实现对环境污染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环境岩土污染调查及检测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事故频发,对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理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准确获知现场危化品的具体分布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采用对应的处置方法。根据检测原理将应急检测技术分为基于物质本身理化性质、基于化学反应、基于生化反应3类分析方法,从检测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性能指标等方面入手,总结应急快速检测技术的现状及进展,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制一种包装容器微环境温湿度测试和记录装置,实现对包装容器微环境温度和湿度试验数据的检测。方法基于RS485通讯接口的微环境数据采集与记录装置,将装置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包含人机界面、存储器、传感器、RS485Hub和电源五个部分,软件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和可视化界面两个部分,从而实现对微环境温湿度试验数据的检测和记录。结果利用研制的装置对贮存环境下包装容器样品微环境温湿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试,将测试结果与计量合格的温湿度计的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研制微环境温湿度测试和记录装置性能稳定,尺寸较小,携带方便,能同时测量32组试验样品的微环境温湿度,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广阔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98.
为实现单车层面的动态排放轨迹追踪,基于电警式卡口产生的逐秒过车记录数据建立了车辆排放轨迹计算方法,通过提取动态轨迹中的运行参数及机动车保有量数据库中的技术参数,并结合排放模型计算了2018年5月10日~6月9日安徽宣城市中心城区123条路段上共133,906辆车的44,672,343条轨迹的排放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出租车是CO的重要排放来源且交通兴趣点附近路段排放强度较高;公交车和重型货车是NOx的重要排放来源,公交车工作日NOx排放总量达1.3kg,约为重型货车的7.5倍,且路线固定、排放分布随发车班次周期循环;轻型货车排放路线多围绕货运需求且多为昼间行驶,而重型货车多选择凌晨出行;通勤类私家车工作日昼出夜归,路线固定且往返过程各污染物排放量均较稳定.对于全路网,CO、VOCs的高排放强度区域多集中于中心路网,NOx、PM则多分布于外围路网.  相似文献   
999.
SCR脱硝催化剂的主要化学成分检测对于保障新鲜催化剂的质量,分析和判断运行中催化剂质量变化以及催化剂寿命管理非常必要。在分析新鲜催化剂和运行中催化剂组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行催化剂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标准和日常检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建议增加定量分析校准样品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并严格其控制标准,以更好地为催化剂质量把控和催化剂寿命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闫语  张阳  张元勋 《环境科学研究》2019,32(11):1800-1808
WSOC(水溶性有机物)广泛存在于云、雨水和大气颗粒物中,其可作为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云凝结核)影响大气热动力平衡、气候变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分析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WSOC的研究,阐述了WSOC的来源、化学组成、理化性质、污染特征等,并总结了WSOC的单分子鉴定方法.结果表明: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如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谱)等,可以分析出部分低分子羧酸类和醇类,但不能检测出高分子、极性高的组分.新兴的分析检测方法,如HNMR(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氢核磁共振),可以检测出WSOC中的官能团;IC(ion chromatography,离子色谱)可以较好、方便地检测出低碳有机酸类;HR-ToF-AMS(high resolution-time of flight-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高分辨时间飞行气溶胶质谱)的分辨率较高,但由于其质谱谱图复杂,因此较难完整解析WSOC的结构信息;而FT-ICR-MS(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可以与软电离结合,在尽可能获得更多分子离子峰的基础上,较多地解析出组分和结构信息;EEMs(excitation-emission-matrix spectra,三维荧光光谱)根据荧光分布和强度,可检测不同种类和来源的WSOC.据此,建议今后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①结合多种检测技术全面解析WSOC的组成和结构信息.②WSOC大气化学过程及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③WSOC的环境与健康效应.④不同种类、复杂的水溶性有机混合物的吸湿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