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1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水汽源区变化对黄河中游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政昇  郑国璋  赵培  肖杰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1):1979-1991
利用黄河中游地区9个站点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并模拟代表站点的气团运移轨迹,利用OLR技术研究水汽源区变化及输送过程对夏半年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δ18O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夏较低,秋冬较高;空间分布则呈由东南向西北升高的趋势。大气降水线方程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区位特征,降水量效应较为显著。水汽主要通过西北与东南两个水汽通道输送,东向水汽与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性质对流域的水源差异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汽源区变化与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含量场都与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8、9月形成于西太平洋的热带辐合带(ITCZ)使东南季风成为夏季黄河中游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  相似文献   
32.
为研究华北暴雨形成时的中尺度与微尺度的结构特征,选取发生于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0.05°×0.05°的FY2C红外TBB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发生时的天气形势、水汽输送、大气稳定度、云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登陆台风和西风槽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高空槽后的西风急流入侵到华北北部,低层副高西侧的东南急流位于华北东部,使得华北地区上空形成了有利于触发对流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天气形势.低层印度季风与我国南海夏季风对水汽的北上有重要作用,还有一部分水汽系来自副高西侧的东南风急流输送;高层水汽主要是由偏东气流经副高西侧向西,然后转向北输送到华北;华北地区的低层存在较强的水汽辐合,高层存在相对较弱的水汽辐散区,这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3.
2022年2月6—7日(简称“2.6”过程)和21—22日(简称“2.22”过程)湖南出现了两次灾害性大暴雪天气过程,利用多源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通过HYSPLIT v4.9(空气质点轨迹追踪模式)及聚类算法,从环流背景、温度条件及水汽特征探讨两次强降雪特征及成因差异。分析表明:(1)“2.6”过程降雪持续时间短,降雪时段集中,小时雪量大;“2.22”过程强降雪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雪量大,部分站点雪深破历史极值,具有显著极端性。(2)两次过程均受南支槽影响,其中“2.22”过程南支槽更深厚,地面上两个强大的高压中心持续补充冷空气,造成长时间的地面低温。(3)温度平流差异明显,“2.6”过程主要受高空和地面冷平流共同作用造成温度下降,“2.22”过程由中层冷平流驱动冷空气下传,长时间维持深厚冷垫和10 m/s以上的边界层东北回流是造成持续性强降雪的重要成因。(4)两次大暴雪过程的主要水汽通道均是来自阿拉伯海的西南输送带,另外,还有一支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水汽输送带,经南海转为偏南路径向北输送至暴雪区,这也是湖南冬季暴雪需要特别关注的水汽传输路径。  相似文献   
34.
正对于真空热水锅炉的换热管内水而言,需经历三个阶段来获得热量:1)管外侧水蒸汽与换热管外壁的凝结换热;2)换热管外壁与内壁导热;3)换热管内壁管内水的对流换热。在真空热水锅炉的设计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传热系数计算经常凭经验进行估算,难以较好地控制材料用量与成本。本文主要研究了真空热水锅炉的换热管内水与管外侧水蒸汽换热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并计算分析了管径和管内水流速度对紫铜管和SUS304钢管总换热效果影响,可较好地指导真空热水锅炉的换热管设计。  相似文献   
35.
蒸汽相变促进可溶PM2.5凝结增长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利用蒸汽相变原理促进氨法脱硫系统排放细颗粒物(PM2.5)的脱除,建立多分散颗粒的凝结增长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可溶硫酸铵颗粒的凝结增长规律,并将典型粒径可溶与不可溶颗粒的凝结增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硫酸铵颗粒的增长速率相近,等温系统的凝结增长效果优于绝热系统;对于同一初始粒径分布下的可溶和不可溶颗粒,微米尺度可溶颗粒的增长速率始终大于不可溶颗粒,亚微米尺度可溶颗粒的增长速率先大于而后小于不可溶颗粒,使得二者的增长曲线存在一个交叉点;蒸汽饱和度增大能显著促进硫酸铵颗粒的增长;等温系统中温度对硫酸铵颗粒的增长影响显著,绝热系统中温度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36.
东北强降水时空变化的特征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东北地区近45 a(1961-2005年)4-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影响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环流特征变化。结果发现,东北强降水集中度与强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强降水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从空间分布上看东北雨季强降水集中度由东向西趋于集中。从时间变化方面来看,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强降水集中度处于低值区,而在1991年之后东北地区强降水集中度大多处于高值区。强降水集中期仅在1970年代处于低值偏多的时期。对于东北不同区域大部分地区(除东北西北部外)在1990年代之后集中度都有所增加,集中度大值年出现的频率增加,而东北西北部的变化正好相反。东北地区强降水集中度偏高时,东北地区整层处于低压中心,在东北东部海面上有高压存在。东北地区存在着偏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交汇,在40~50°N纬度范围内高度场呈"+-+"波动。集中度偏高时东北东部地区有上升的垂直速度中心,并且上升速度随高度升高(300 hPa以下)而增强。东北地区水汽主要来源于鄂霍次克海冷湿空气。在东北地区存在着水汽通量散度的负距平中心,形成水汽异常辐合区,有利于强降水的出现。  相似文献   
37.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黑河流域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西风环流使得源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成为黑河流域空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流域内水汽输送以自西向东的纬向输送为主,东边界输出强度强于西边界输入强度,纬向净输入量为负;经向输送为自北向南且在强度上不及纬向输送,北边界输入强度强于南边界输出强度,经向净输入量为正。700 hPa气层流域南部的水汽辐合辐散特征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为水汽辐散区,夏季为水汽辐合区;流域北部没有明显的水汽辐合辐散特征。全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量为997.3 km3,输出量为1 046.1 km3,净输入量-48.8 km3,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流域水汽净输入量呈现增加趋势。黑河流域北部荒漠区年内各季均为水汽输出期,中低层大气(地面~500 hPa)为主要的水汽输出层;南部山区年内6-9月为水汽输入期,低层大气(地面~700 hPa)为水汽输入层,中高层大气(700~300 hPa)为水汽输出层。据大气水平衡原理,黑河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84 km3。  相似文献   
38.
大量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证明,大气颗粒物(PM)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密切相关,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与吸入体内的PM促进血液凝结有关,血液凝结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重要机制,与多种血栓性疾病相关.该文关注凝血级联活化在PM促凝效应中的关键作用,主要综述了目前PM暴露后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级联通路活化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PM暴露能促进凝血级联活化,进而诱导纤维蛋白网形成、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和血小板活化等凝血效应.②PM暴露对外源性通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增加.③PM可通过表面接触激活因子Ⅻ(FⅫ),进而诱导凝血酶的生成,激活内源性凝血级联通路.研究显示,凝血级联活化是大气颗粒物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9.
杨柳  何晴  盛重义 《环境科学》2021,42(10):4678-4686
燃煤电厂排放的颗粒物可以分为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le matter,CPM)和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le matter,FPM).通过分析7个超低排燃煤电厂的湿法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进出口和湿电除尘(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WESP)出口烟气中CPM和FPM的SO42-和NO3-浓度,揭示了这2种典型水溶性离子在烟道内的变化规律与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WFGD前后,CPM中的SO42-和NO3-浓度呈降低趋势,其降低率范围分别为43.12%~86.84%和17.99%~91.58%,而FPM中SO42-和NO3-浓度呈增大趋势.在WESP前后,CPM中SO42-和NO3-浓度呈增大趋势,增长率范围分别为21.05%~424.65%和13.51%~298.37%,而FPM中SO42-和NO3-浓度呈减小趋势.在WFGD中,随着烟气温度降低和湿度增加,部分CPM会通过冷凝和团聚作用进一步转化为FPM;在WESP中,由于烟气一直处于低温、高湿的条件,烟气中存在的SO2与NO2会结合水蒸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经过协同作用促进CPM中SO42-和NO3-的生成.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