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嘉兴城市河网区为研究区域,在调查区域水质和沉积物磷空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垂直与空间赋存状态,通过吸附释放参数计算EPC0值,明确了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影响因素和沉积物中活跃磷素的释放风险和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质氮磷污染较为严重,沉积物TP含量均值呈北部河网区>西部河网区>南部河网区,基于单因子指数法的生态风险评价为Ⅱ、Ⅲ和Ⅳ级的样本比例分别为10.91%、25.45%和63.64%.沉积物各形态磷整体呈现TP>IP>HCl-P>NaOH-P>OP,沉积物生物有效磷(BAP)整体呈现Olsen-P>AAP>WSP>RDP;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部分位点受到外界因素的强烈影响垂向波动较大,整体上是随深度的递增而减小,这与近年来研究区域接收的外源磷积累过程在加重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磷吸附容量(Qmax)与铁铝氧化物呈显著相关性 (p<0.05);释放参数EPC0与TP、IP与HCl-P呈显著相关性 (p<0.05).结合BAP形态,研究区域河流沉积物NaOH-P、HCl-P、AAP、Olsen-P及WSP存在较高的释放潜力.南部河网区沉积物主要呈现磷“源”角色,西部和北部河网区部分区域沉积物充当磷“源”角色.南部河网区在长短时间尺度下的磷主要释放形态为NaOH-P、HCl-P和OP,北部河网区在长时间尺度下主要释放磷形态为NaOH-P、HCl-P,西部河网区在短时间尺度下主要释放形态以HCl-P为主,在长时间尺度下3种磷形态的释放风险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2.
河网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水质模型的研究、应用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本文针对现有的水质模型做了分析评价,简要介绍了河网水质模型的未来研究趋势,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达到改善太仓城区水环境的目的,于2004年4月21日进行了调水实验.调水历时14 h,期间向城区调水21.8万m3.通过对监测点采样,得到水量、水质实测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符合太仓河网的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分析了从长江引水对太仓城区水环境的改善程度.同时对不同引水方案情况下城区水环境改善效果,以及截污和清淤对水环境的影响做了分析.研究表明,引水只能短期改善水环境;要根治水环境,必须从源头抓起,进行截污.  相似文献   
14.
陈敏标 《环境工程》1990,8(2):44-47
本文分析了苏州市区河网水体污染现状和大运河改道对苏州市河网水量、水质的预断影响。同时考虑到苏州市的气侯条件和地理环境等诸要素的影响,以苏州市区河网水体污染的转移、降解机理为基础,提出了以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治理污染源为前提,以建设大规模水生态处理系统和引、排水冲污为主体的,挖淤排泥和防止生活污水、废物随意排入等为辅助措施的苏州市河网水体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河网的水环境问题和影响因素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三角洲河网的水体污染严重,水生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水环境容量形势严峻,治理任务艰巨。受人类经济活动、水资源时空分布、潮汐回荡、盐水入侵和人为浪费等因素的影响,河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其中,人文因素是造成水质污染和水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此,需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来保护河网的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中国南亚热带典型河网湿地(海珠湿地)水域环境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Ni、Cr、Fe、Mn的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来源特征,利用Hakanson生态风险评价法和基于一致性的沉积物质量基准法比较评价该区域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结果显示,海珠湿地水域表层沉积物各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Cd(0.11~4.37 mg/kg)、Pb(54.9~156.0 mg/kg)、Cr(40.7~225.5 mg/kg)、Cu(34.2~244.9 mg/kg)、Ni(30.9~133.2 mg/kg)、Zn(134.8~669.7 mg/kg)、Fe(2.5%~4.2%)及Mn(0.04%~0.06%),均不同程度地超过区域背景值,且呈狭窄水面向宽阔水面区域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除Cd在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外,其他金属的含量季节差异不显著。各重金属来源及变化趋势表现为两大类群:Cu、Zn、Pb、Cd、Ni和Cr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以人类活动污染为主;而Fe和Mn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以地壳自然来源为主。海珠湿地总体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应对该区域重金属含量及水生生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以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  相似文献   
17.
基于WASP的湖州市环太湖河网区水质管理模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保障清水入湖,以我国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太湖为例,建立了基于水体纳污能力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式.同时,针对河网地区水流往复性特点,以水质分析模拟程序(WASP7.3)模型为基础估算了湖州市环太湖河道COD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并建立了综合点源和非点源的COD、氨氮日最大排污量(TMDL)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在90%水文保证率下,研究区域水体环境容量CODCr为30153.4kg·d-1,氨氮为5112.4kg·d-1;按照区域2005年排污状况,未达标河段的COD最高削减率达到70%,氨氮最高削减率达到87.5%,才能满足整个流域水体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天津于桥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DEM(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对DEM生成方法、DEM精度、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及阈值的选取三个方面分别作了详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从于桥水库上游流域的水文特征所提取的河网分布与河流与实际分布情况基本吻合,淋河、沙河、黎河三大流域的面积误差范围分别为-3.44%、2.28%和7.63%。  相似文献   
19.
植物修复在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平原河网水资源现状及问题成因,对植物修复在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作了详细的论述,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植物修复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京杭运河上游桐乡段总磷浓度不能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原因,在桐乡段干流布设24个采样点,入河支流布设18个采样点,开展水质加密监测,研究磷污染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水质常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以及各主成分因子中强载荷指标与三维荧光组分的相关性分析,对重点河段磷的主要污染源进行解析;并基于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评价主要磷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京杭运河上游桐乡段干流入境水总磷浓度为0.14~0.20 mg/L,沿程监测点5~7、9和21~24有明显变差趋势,最高浓度达0.40 mg/L;部分入河支流水质较差,总磷浓度达到0.44 mg/L。2)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因子1以氨氮、溶解态磷为主要载荷,与类蛋白质组分显著相关,代表生产生活污染;因子2以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态磷、颗粒态氮为主要载荷,与类腐殖质组分显著相关,代表农业源;因子3以颗粒态磷、颗粒态氮为主要载荷,与浊度显著相关,代表码头污染与底泥源。3)运河上游河段的磷污染主要发生在干流监测点5~7和9,主要为码头污染与底泥源,其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贡献率分别为6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