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5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390篇
安全科学   460篇
废物处理   93篇
环保管理   412篇
综合类   1927篇
基础理论   262篇
污染及防治   175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193篇
灾害及防治   14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山西是中国的产煤、输煤大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较多,这些城市"资源立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但资源面临枯竭,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永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92.
污染减排工作开展情况 责任分工 明确目标 在与国家签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后,贵州省将减排责任进行了层层分解.2006年省政府与各市(州、地)政府(行署)和各电力公司签订了"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各市(州、地)也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将本地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了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主要围绕杂志型广播节目特点,从杂志型广播节目对主持人编排整合能力要求的特殊性,以及从"控"、"采"、"编"三个方面对编排整合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4.
资源型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而特殊、历史贡献突出,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和物质代谢的"大进大出"特征明显,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治理问题积弊已久、复杂多变。如何建设"无废城市"模式的资源型城市,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无废城市"实践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研究分析了2017年我国资源型城市固废产生、贮存、综合利用、处置环节及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设计、产业转型、分类利用、标准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无废"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根据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基于固废"产、存、用、置、销"的存量、流量挂钩约束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出以下建议:快速成长期城市应从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及准入条件着手控制固废增量;平稳成熟期城市应发展完善高值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枯竭衰退期城市应注重挖掘和开发存量固废的资源价值;再生发展期城市应加强多源废物协同处置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本研究可为资源型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模式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2020年沉湖湖心采集的73cm长沉积柱(CH-01)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和氮同位素(δ15N)指标的分析,并结合年代测定(210Pb、137Cs比活度测试)结果,分析了130多年来沉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沉湖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52cm/a,呈缓慢增大趋势.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89%~3.65%和0.04%~0.20%,δ13C、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34‰~-26.13‰和1.67‰~5.48‰,TOC、TN在38~26cm的快速上升对应于1970~1990年沉湖周边人口增长和湖泊改造工程频繁期.沉积物中有机质为混合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陆生C3植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其中土壤有机质和陆生C3植物的贡献较大,1980年后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湖泊水动力减弱,湿地内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率增大....  相似文献   
996.
997.
为了解大通湖主要污染物TN、TP和NH3-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于2017年9月对大通湖及周边河流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通湖周边入湖河流的ρ(TN)为0. 74~2. 18 mg/L,ρ(NH3-N)为0. 094~0. 874 mg/L,ρ(TP)为0. 02~0. 243 mg/L;湖体ρ(TN)为0. 82~1. 47 mg/L,呈现湖体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ρ(NH3-N)为0. 14~0. 42 mg/L,但整体差异较大,高值区主要在大通湖西南及东部,ρ(TP)为0. 160~0. 289 mg/L,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TP为湖体的主要污染物,湖体的ρ(TP)变化呈现出从四周向中部增加的趋势,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大通湖正南及湖心处;根据2016年大通湖区域污染源统计及入湖污染物计算,大通湖水环境的TP污染负荷大小排序为农田径流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工业污染网箱养鱼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998.
在2年内分季度调查滆湖浮游植物种群和水环境因子,分析藻密度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按时间序列的藻密度变化和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变化,分别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偏相关系数法"进行藻密度驱动因子识别。结果表明,滆湖藻密度空间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年际间季节差异极显著。浮游植物的演替规律为冬、春季节以绿藻和硅藻为主,夏、秋季节蓝藻占绝对优势。通过比较2种统计方法的计算结果,确定全湖及中、南部湖区藻密度的驱动因子是温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北部湖区藻密度的驱动因子是温度和硝酸盐氮,所有驱动因子对滆湖藻密度的影响均为正效应。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滆湖,N,P营养盐已经不再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驱动因子,从统计方法的角度解释了部分环境因子没有入选为驱动因子的原因,并推断了其他可能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99.
武山湖是紧邻长江的通江型富营养湖泊.为了解该湖在以鲢、鳙放养为主的情况下后生浮游动物结构特征,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对其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开展了监测.结果 表明,武山湖共采集浮游动物61种(属),其中轮虫24种,枝角类23种和桡足类14种;优势种共有13种,其中轮虫12种和桡足类1种.轮虫丰度全年有11个月占比超过70%,而桡足类和枝角类全年占比均较小.就生物量而言,轮虫全年有10个月占比超过80%,但桡足类生物量占比在实施冬季捕捞期间即12月、1月和2月占比分别为20.1%、79.2%和51.8%,明显比其他月份高,表明减少鲢、鳙能够减缓浮游动物被捕食压力.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武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武山湖后生浮游动物以小型轮虫为主,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少且仅为小型种类.  相似文献   
1000.
在一个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Daly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由生态足迹作为投入和人类发展水平作为产出的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研究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演变的原因,对于帮助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增长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以及指导我们在自然资本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年涵盖了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是倒U型关系,转折点发生在人均GDP为3 000国际元的时候,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福利绩效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单位自然消耗可以带来递增的福利水平,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向着可持续发展不断靠近的;当人均GDP达到3 000国际元后,生态福利绩效开始随着经济增长递减,单位自然消耗带来的福利水平递减,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逐步远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通过对生态福利绩效组成要素的分解,本文发现趋于平稳的自然消耗的经济绩效和一直降低的经济产出的福利绩效是制约生态福利绩效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证明了脱钩发展即经济增长和自然消耗的脱钩以及福利水平提升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何实现脱钩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我国脱钩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