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3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605篇
安全科学   3735篇
废物处理   249篇
环保管理   1313篇
综合类   5232篇
基础理论   455篇
污染及防治   309篇
评价与监测   318篇
社会与环境   377篇
灾害及防治   412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308篇
  2021年   414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1523篇
  2013年   643篇
  2012年   853篇
  2011年   744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608篇
  2008年   795篇
  2007年   800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581篇
  2004年   444篇
  2003年   364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51.
为解决和应涌流造成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作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结合现场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搭建模型,对产生变压器和应涌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研究,提出减小和应涌流的相应防治措施。应用结果表明:加强电力系统网架结构建设,合理选择空投变压器时机,消除剩磁等措施可减少和应涌流产生,防止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作。  相似文献   
952.
北京10个常绿树种颗粒物吸附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王兵  张维康  牛香  王晓燕 《环境科学》2015,36(2):408-414
大气中颗粒物PM(particulate matter)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城市绿色植物作为大气过滤器,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因此了解不同树种对空气颗粒物的吸附滞纳作用是必要的.以北京植物园10种常绿植被为研究对象,应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测定了北京市常见6种乔木和4种灌木叶片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0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表面附着颗粒物的能力差异明显,最高的是雪松(Cedrus deodar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吸附量分别是(18.95±0.71)μg·cm-2和(14.61±0.78)μg·cm-2,冷杉(Abies fabri)最小,为(8.02±0.4)μg·cm-2;2不同树种叶片单位面积对不同颗粒物的附着能力也存在差异,附着PM10能力最强的是油松和雪松,附着PM2.5能力最强的是雪松、铺地柏(Juniperus procumbens)、龙柏(Juniperus chinensis cv.kaizuka)和油松,附着PM1.0能力最强的是雪松、铺地柏、冷杉和油松;3不同月份叶片上附着的各粒级颗粒物(PM10、PM2.5)占TSP的比例不同.其中PM10在4~6月之间主要表现两种变化趋势,一是先上升后下降,主要为灌木树种;二是逐渐上升,主要的树种是乔木树种.而PM2.5则没有这种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53.
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后,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能、定位和事权划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分析制度改革后我国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加快监测机构能力建设进度;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科学规范目标考核导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54.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把落实“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一体化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将降碳要求纳入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在源头防控上,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结合;在过程控制上,与清洁生产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结合;在末端治理上,与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环保激励制度结合,统筹减污与降碳的目标、政策和制度,推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55.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把落实“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一体化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将降碳要求纳入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在源头防控上,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结合;在过程控制上,与清洁生产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结合;在末端治理上,与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环保激励制度结合,统筹减污与降碳的目标、政策和制度,推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56.
固定污染源监测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的总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尤其是排污许可制度的全面实施,固定污染源监测数据质量提升日益重要,其准确可靠是“三个治污”的基础支撑,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获胜的根本保障。在对影响固定污染源监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完善制度体系、业务体系、技术体系和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方面,提出持续提升固定污染源监测数据质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57.
孙金龙 《环境保护》2022,50(3):8-1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回顾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着重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明确“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决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十三个方面重要成就之一进行总结概括,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抒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绿色根基。  相似文献   
958.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随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出台,建立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强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成为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959.
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预报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监测信息化水平、监测基础能力四方面的建设进展与成效,分析面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需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仍面临精细化支撑、碳监测能力、信息技术水平和基层监测基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从优化站点布局、创新协同监测、提升碳监测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推进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和现代化示范、加强资金保障六个方面提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60.
研究微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能更好地了解动力学扩散模式的内在机制.通过竞争吸附实验,采用微界面作用模式识别多元重金属离子铅、铜和镉在泥沙颗粒上的扩散模式,探究多元重金属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规律,剖析多元竞争体系下的微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结果显示,10 min前,多元竞争体系下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较大,为快速吸附阶段,与扩散速率较大的膜扩散过程对应.10 min后,离子的液相浓度波动变化,吸附速率变化呈“N型”、“倒N型”、“W型”和“倒W型”特征,吸附解吸交替进行,不同竞争体系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不同,进入孔隙的时间存在差异,此阶段为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并存,不同竞争体系的离子的颗粒内扩散时间不一致.60 min后, 离子的液相浓度较稳定和吸附速率较小,微界面作用趋于稳定,为扩散速率较小的颗粒内扩散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多元竞争体系的微观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