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几种人工湿地基质净化磷素污染性能的分析   总被引:92,自引:13,他引:79  
通过基质磷素等温吸附、净化磷素污染效果和基质磷素饱和吸附后磷素释放实验,研究了砂子、沸石、蛭石、黄褐土、下蜀黄土、粉煤灰和矿渣7种人工湿地基质净化磷素污染效果和影响因素,并评价了基质磷素饱和吸附后磷素释放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结果表明: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上述基质磷素吸附过程,其磷素理论饱和吸附量依次为矿渣>粉煤灰>蛭石>表土>下蜀黄土>沸石>砂子.磷素的净化能力依次为矿渣>粉煤灰>蛭石>表土>下蜀黄土>沸石>砂子,模拟污水磷素净化实验也证实矿渣、粉煤灰、蛭石净化磷素污染效果较好,表土和下蜀黄土次之,沸石和砂子净化磷素污染效果较差.矿渣和粉煤灰等钙素含量较高的碱性基质,影响磷素吸附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基质的全钙含量,碱性条件下,基质全钙含量越高,其吸附的磷素越多,净化磷素污染的效果越好.砂子、沸石、下蜀黄土、黄褐土和蛭石等活性胶体氧化铁铝含量较多的中性基质,影响其磷素吸附净化效果的主导因素是其胶体氧化铁的含量,胶体氧化铁能促进基质吸附磷素效应,提高磷素净化能力.基质磷素饱和吸附后磷素释放实验也表明:除砂子基质磷素释放比例较高以外,其它基质磷素释放的比例很低,加强人工湿地基质的管理,上述人工湿地基质一般不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72.
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对磷的吸持与解吸特征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水土界面磷的迁移能力有较大的差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水稻土在旱作时土壤固磷能力低于旱地土壤,但由于其土壤磷素水平较后者低,在一定条件下磷由固相转入液相被淋溶或随径流流失的风险要低于旱地土壤.水稻土在淹水还原条件下比旱作时固磷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土壤中的磷向溶液中的释放量总体上较淹水前减少,这是因为在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无定形Fe3+-Fe2+混合氢氧化物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和很强的吸持能力,增强了对磷的固定.  相似文献   
73.
不同生物炭对酸性农田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杨彩迪  宗玉统  卢升高 《环境科学》2020,41(4):1914-1920
为研究不同原料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酸度、交换性能、磷素养分以及作物产量的综合动态影响,试验设置空白(CK)、水稻秸秆生物炭(RSB)、玉米秸秆生物炭(MSB)、小麦秸秆生物炭(WSB)、稻壳生物炭(RHB)和竹炭(BCB)这6种处理,生物炭按质量分数0.1%施入农田进行长期定点试验,测定水稻、油菜和玉米这3季作物产量和作物收割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原料生物炭可有效提高土壤pH和交换性能,降低交换性酸含量,作用效果随时间下降.生物炭对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为提高交换性K+、Ca2+和Mg2+含量,降低Na+含量.生物炭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SOM)、速效磷、总磷和无机磷(Al-P和Fe-P)含量,作物产量较当季对照显著提高(P<0.05),稻壳生物炭在改良酸性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4.
不同土壤湿润速率下中性紫色土磷素淋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兰  石孝均  郭涛 《环境科学》2014,35(3):1111-1118
土壤的湿润过程是一种常见的非生物胁迫形式,为探明土壤湿润速率对土壤磷素淋溶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磷素淋溶形式的相关性,设置0、2、4、24、48 h这5个不同土壤湿润速率,对5个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中性紫色土进行了室内磷素淋溶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湿润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在2 h降到最低,随着湿润速率的降低,MBC逐渐升高;②缓慢的土壤湿润速率有利于增强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NPK)的增强效果更加明显;③所有施肥处理的磷素淋溶主要发生在0、2、4 h快速湿润速率下,对于施用化肥的土壤而言,缓慢湿润是减缓土壤磷素淋失的重要举措,在田间磷素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④土壤淋洗出的磷以溶解态有机磷为主,所有处理的淋洗液中DTP/TP、DOP/TP变化幅度最高,分别为35.42%~85.99%、29.74%~78.58%;⑤随着湿润速率的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淋洗液中TP和TDP呈极显著负相关,与DOP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可以推测土壤湿润后淋洗出的磷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75.
减磷配施有机肥对紫色土旱坡地磷素流失的消减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韩晓飞  高明  谢德体  王子芳  陈晨 《环境科学》2016,37(7):2770-2778
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对紫色土旱坡地2014年雨季(5~8月)3次典型降雨产流进行定点监测,研究了优化施肥(P)、优化施肥+猪粪有机肥(MP)、优化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猪粪有机肥(MDP)、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秸秆还田(SDP)、不施磷肥(P0)等不同方案对紫色土旱坡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壤中流是雨季径流主要输出途径,而次降雨地表径流总磷(TP)平均含量和流失负荷都远高于壤中流;地表径流磷素流失是紫色土旱坡地雨季磷素流失主要方式.发现减磷配施有机肥对紫色土旱坡地坡面径流中磷素流失有显著消减效应,SDP、MDP分别比优化施肥P的总磷含量降低57%和48%,配施秸秆效果好于配施猪粪有机肥.次降雨磷素平均流失负荷为0.01~0.26kg·hm~(-2),磷素平均流失负荷表现为PMPSPMDPSDPP0.减磷配施猪粪和秸秆有机肥对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损失具有显著消减效应,但增加壤中流磷素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76.
生活垃圾堆肥对难溶性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生活垃圾在堆肥过程中将产生有机酸类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对难溶性磷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本研究在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加入难溶性磷矿粉,系统探讨堆肥对难溶性磷的转化及堆肥产品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速效磷在堆肥中后期达到最大值,并在堆肥的后期相对稳定,堆肥结束后,扣除磷矿粉本身含有的速效磷对堆肥的影响,与不加磷矿粉堆肥相比,P1、P2堆肥处理方式速效磷含量增加值分别为0.87 g·kg-1、0.76 g·kg-1.电镜观察表明,堆肥结束后,磷矿粉表面棱角消失,呈蜂窝状.堆肥产品培肥后,富磷垃圾肥在作物生育期内,土壤速效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垃圾肥、腐熟鸡粪及化肥.  相似文献   
77.
合肥城郊典型农业小流域土壤磷形态及淋失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掌握合肥城郊二十埠河某农业小流域土壤磷形态及淋失风险水平,在汇水区采集132份表层土壤样.在分析测试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中Kriging插值模拟技术,解析总磷(TP)、生物有效性磷(Bio-P)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有效磷(OlsenP)和易解吸磷(CaCl_2-P)的空间变异性;剖析土壤磷素富集水平;并通过确定土壤磷素的淋失临界值,评估汇水区土壤磷素流失风险.结果表明,汇流区土壤TP和Bio-P含量较高的采样点位主要出现在左支流的上游和两支流交汇处的右侧局部区域;土壤磷形态富集系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a-P(15.01)OP(4.16)TP(3.42)IP(2.94)Ex-P(2.76)Fe/Al-P(2.43)Olsen-P(2.34);土壤有效磷淋失临界值为18.388 mg·kg~(-1),超过临界值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16.6%,高淋失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左支流上游、右支流中游及两支流汇流处下游的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78.
红壤坡耕地氮磷淋溶不仅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而且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该研究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采用间歇淋溶法研究坡耕地裸露红壤和稻草秸秆覆盖红壤2种处理下氮素与磷素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对氮素而言,无论是8次间歇淋溶还是单次淋溶过程,总氮及硝态氮、铵态氮、有机氮等各形态氮素浓度总体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在淋溶初期无论有无覆盖土壤的淋溶液中总氮浓度都很高(在20 mg/L左右),硝态氮是氮素淋溶的主要形态(有无覆盖分别占68.3%和67.9%);对磷素而言,淋溶液中总磷浓度均很低(在0.1 mg/L以下),且在淋溶过程中其浓度大小呈波动状态;与裸露红壤相比,秸秆覆盖处理下淋溶液的总氮和总磷累积量分别可减少19.4%和23.3%,秸秆覆盖措施能够抑制红壤坡耕地氮磷的淋溶。该研究可为减少红壤坡耕地氮磷损失,防控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磷素营养对春小麦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磷素营养与春小麦抗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磷肥由于对根系生长的促进,明显改善了春小麦的水分供应状况,同时,增加了束缚水含量,提高了膜稳定性和叶片耐脱水能力,且由于提高了渗透调节能力,维持了生长过程的正常进行,明显提高了春小麦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虽然气孔导度的增大增加了作物的耗水,但由于施磷对失水的促进小于对产量的促进作用,因而明显提高了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施磷可明显改善春小麦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80.
山仔水库典型样地次降雨径流过程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径流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主要动力.福州第二饮用水源地山仔水库是周边以农业用地为主的峡谷型水库,由降雨径流输入库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不容忽视,而磷污染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最关键的限制因子.选取山仔水库库区典型样地松竹林、水稻田和地瓜地为研究对象,同步监测4次降雨径流过程径流量、总磷和可溶性磷浓度,对次降雨产流和磷输出特征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峰值滞后于降雨量峰值约20 min,样地按径流量从大到小排序为松竹林、水稻田、地瓜地;土壤中大部分的磷以颗粒态形式流失,地瓜地、水稻田和竹林在4次降雨径流过程输出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145 1 mg/L、0.124 3 mg/L、0.097 0 mg/L,可溶性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36 9 mg/L、0.031 3 mg/L、0.022 8 mg/L;松竹林、水稻田、地瓜地的总磷输出负荷与降雨径流量之间存在典型的多项式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 2、0.997 8、0.998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