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41篇
安全科学   131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633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北京市新建城区不透水地表径流N、P输出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2010年通过对北京市新建城区典型不透水地表径流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新建城区地表径流水质特征及其N、P输出形态组成,以期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源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市新建区典型不透水地表屋面和道路地表径流污染初期冲刷效应显著,屋面径流污染负荷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初期10 mm径流,而道路径流污染负荷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初期15 mm径流.屋面地表径流TSS、COD、TN、NH4+-N、NO3--N和TP事件浓度均值分别为50.2、81.7、6.07、2.94、1.05和0.11 mg·L-1;道路地表径流TSS、COD、TN、NH4+-N、NO3--N和TP事件浓度均值分别为539.0、276.4、7.00、1.71、1.51和0.61 mg·L-1.屋面径流颗粒态COD、TN和TP分别占20.8%、12.3%和49.7%,道路径流颗粒态COD、TN和TP分别占68.6%、20.0%和73.6%.屋面径流溶解性氮素占总氮87.7%,其中NH4+-N和NO3--N分别占57.6%和22.5%,道路径流溶解性氮素占总氮的80.0%,其中NH4+-N和NO3--N分别占42.1%和35.0%.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应加强NH4+-N和NO3--N的去除.  相似文献   
52.
A series of TiO2 with different crystal phases and morphologies was synthesized via a facile hydrothermal process using titanium nbutoxide and concentrated hydrochloric acid as raw materials.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samples was evaluated by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in aqueous solution under UV-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zing results of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Brunauer-Emmett-Teller measurement,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hoto-activity of the catalyst is related directly to the 3D morphology and the crystal phase composition. An excellent catalyst should have both a futile 3D flower-like structure and anatase granulous particles. The 3D flower-like structure could enhance light harvesting, as well as the transfer of reactant molecules from bulk solution to the reactive sites on TiO2. In addition, the optimum anatase/rutile phase ratio was found to be 80:20,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th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pairs.  相似文献   
53.
模拟干旱胁迫对诸葛菜无机碳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喀斯特适生植物的碳酸酐酶应对岩溶干旱机制,本实验以诸葛菜为研究对象,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浓度为控制因子,已知δ13 C值的NaHCO3为无机碳源模拟喀斯特干旱逆境,测定分析不同浓度PEG下诸葛菜叶片的碳酸酐酶活力、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等指标。结果表明,诸葛菜的碳酸酐酶活力在PEG胁迫浓度低于40g·L-1时显著性增高;碳酸氢根离子利用份额随PEG浓度变化不同,10g·L-1时利用份额最多,20g·L-1时诸葛菜的碳酸氢根离子利用份额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净光合速率随着PEG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降趋势成非线性关系;PEG浓度低于40g·L-1时,荧光参数显示光合系统未受到损坏。适当的渗透逆境胁迫下,诸葛菜表现出高碳酸酐酶活力应对逆境。诸葛菜可凭借碳酸酐酶作用交替利用碳酸氢根离子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补充诸葛菜因渗透胁迫造成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的不足,保护光合系统,减缓净光合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54.
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沉积软体动物壳体同位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立更尕海湖泊沉积岩芯软体动物化石属种组合,对比分析了软体动物壳体碳氧同位素的种内、种间变化。结果显示,壳体氧同位素种内变化较小,通常小于0.3‰;相同属不同种的壳体氧同位素种间差异约为0.3‰,但较相同属种的波动幅度大:不同属种的壳体氧同位素的种间差异最大,且波动幅度更大一些。壳体碳同位素的种内和种间差异均较氧同位素大,尤其是碳同位素的种间差异更为显著,可能与软体动物的"生命效应"有关。合理评价软体动物壳体同位素种内和种间变化对于理解软体动物壳体同位素所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全球大气降水的氢同位素组成存在海拔效应,这种海拔效应被继承在不同海拔高度生长的植物叶蜡中,并被很好地保存在地质记录中,这是氢同位素应用于古高度研究的基础。随着GC-TC-IRMS分析技术的发展,有机质氢分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源于植物叶蜡的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在环境重建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示踪海拔变化的原理、影响因素(降水、植被类型、环境参数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在示踪海拔高度变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解释地质记录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与定量重建海拔高度时,需要对一些影响氢同位素—高度关系的因素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以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和油桐(Vernicia fordii H.)幼苗为材料,考察了麻疯树和油桐幼苗的生理指标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对渗透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麻疯树比油桐更具有抗渗透胁迫能力,主要体现在:随着渗透胁迫程度的加剧,麻疯树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均小于油桐,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高于油桐,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幅度小于油桐;随着渗透胁迫程度的加剧,两种植物幼苗叶片的δ13 C值也都显著升高,但是在同一渗透胁迫水平下,麻疯树幼苗叶片的δ13 C值较油桐高,表明其拥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在干旱胁迫下更好地生长,暗示着植物叶片的δ13 C值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表征植物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57.
介绍了高中速过滤器的应用环境、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并从结构组成及工艺环境和实际应用性价比方面,提出实际工作时选择高中速过滤器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刮油刮渣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组成及应用结构方式,并从工艺环境及应用选择的性价比方面,提出实际工作时选择刮油刮渣机的注意事项,达到设备的最大合理化应用。  相似文献   
59.
本文论述了PM2.5对环境的危害,在剖析PM2.5组成与来源的基础上,提出防控PM2.5的政策与技术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今后PM2.5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纪磊  周集体  张秀红  肖敏 《环境科学》2007,28(1):131-136
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中进水组成对膜污染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相对于正常组成来说进水中限氮或限磷引起的膜污染程度更重, 尤以进水中限氮时更为严重. 系统缺氮或缺磷时, 污泥絮体的相对憎水性和膜的憎水性增加, 使得膜和污泥之间的憎水相互作用增强, 加速了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积和/或吸附. 另外, 进水中限氮或限磷时, 污泥中丝状菌的数量增加, 把颗粒污泥捆扎、束缚在其立体网状结构中, 滤层结构更加致密, 孔隙度减小, 增加了膜污染阻力; 丝状菌的作用还在于它们能够将污染物牢牢地缠绕、固定在膜表面, 加强了膜表面污染物抵御曝气的水力冲刷作用的能力, 从而也加速了膜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