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510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889篇
基础理论   221篇
污染及防治   106篇
评价与监测   9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肠杆菌海水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GFP) 标记大肠杆菌K12(K12GFP),检测其在海水中的存活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K12与K12GFP微生物学特性差异不显著,而且两者在高压灭菌海水中的存活曲线也基本一致,说明K12GFP可为进一步研究K12在自然海水中的生态变化提供可靠依据.在高压灭菌海水中,K12GFP存活28 d之久,该菌密度随时间缓慢下降;在过滤海水中,K12GFP存活7 ,该菌密度从107CFU/mL降到102CFU/mL.表明海水的营养成分会对其存活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亚历山大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方法对三株亚历山大藻核糖体DNA 大亚基部分序列和ITS区序列进行了特异性扩增和序列测定.ITS区测序及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三株藻类分别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 minimum).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沿海分布的有毒亚历山大藻,根据其核糖体DNA大亚基(LSU rDNA)序列信息,设计了特异性的荧光标记探针,建立了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上的有毒亚历山大藻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探针Alexp1较理想地标记选定的目标藻--塔玛亚历山大藻(YA 藻株),经探针标记的藻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明显区分于其他非目标藻.  相似文献   
993.
一株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产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通过平板分离法,从造纸废水处理池中分离出一株产纤维素酶菌株。经菌落及菌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鉴定,判断其为一株荧光假单胞菌,被命名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p.strainYL。通过其生长曲线和产酶动力学研究,对数期比生长速率约为0.125h-1。纤维素酶的产生与细菌的生长紧密相关联。该菌在摇瓶培养中以微晶纤维素唯一碳源时,粗酶液的最高CMC酶活出现在培养78h,达到17.12U/mL。然而以微晶纤维素和葡萄糖作为复合碳源时产酶活性最高,70h左右达92.3U/mL,而以蔗糖作为碳源时活性很小。这些结果表明:仅具有还原性基团的低聚糖才可诱导产纤维素酶,大分子纤维素对酶的诱导表达效果不及小分子还原糖,其酶的诱导生成可能是通过小分子还原糖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4.
考察了银杏渣粉末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反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解聚产物。结果表明,超临界甲醇解聚产物(SCMD)中成分十分复杂,GC/MS分析鉴定出86种有机化合物,其中59种为含氧有机化合物,有酯、酚、醚、醇和酮等,还检测出少量正构烷烃、烯烃、芳烃和含氮有机化合物,反映了SCMD的高含氧量特性。SCMD中10.65%的苯酚类物质、3.34%的芳烃类物质和5.20%的苯甲醚类化合物可能源于木质素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作用,而32.84%的甲酯及二甲酯类化合物可能是甲醇与银杏渣组成和解聚产物酯化反应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断出在银杏渣的超临界解聚过程中涉及了甲醇与银杏渣的醇解和热解的协同反应。  相似文献   
995.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核酸定量技术,此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目前也已被国内外应用在环境监测方面。如可以用此方法来监测环境中微生物在河流中随季节的变化情况,评价菌的富集情况,快速检测微生物等。随着此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方法在环境监测方面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FISH法检测生物膜中硝化细菌流程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宋吟玲  史俊  陈宇 《环境科技》2009,22(4):34-37
通过试验筛检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反应器生物膜中硝化细菌时适合的实验条件。结果显示,FISH技术检测生物膜中硝化细菌时.较好的预处理条件和杂交条件为:样品在热固定前不需1xPBS清洗;检测生物膜中硝化细菌的实验条件:①硝酸细菌:杂交温度46℃,杂交时间5h,洗脱液中c(NaCl)为55mmol/L;(爹亚硝酸细菌:杂交温度46℃,杂交时间3h,洗脱液中c(NaCl)为30~40mmol/L。  相似文献   
997.
太湖北部湖区COD浓度空间分布及与其它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2004年夏季在太湖北部湖区的采样数据,分析了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空间分布,建立了COD浓度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荧光、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2004-01、2005-01、2007-06的数据探讨了COD的来源.结果表明,夏季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7~7.96 mg·L-1,均值为(5.90±1.54)mg·L-1. COD浓度从梅梁湾内往湾口再往大太湖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梅梁湾和大太湖的均值分别为(6.93±0.89)ms·L-1、(4.21±0.49)mg·L-1,梅梁湾的值显著要高于大太湖开阔水域. COD浓度与CDOM吸收、荧光、DOC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对光学活性物质CDOM浓度的反演,可以外推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为日后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和评估太湖水体有机物污染状况奠定基础.夏季COD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冬季没有相关或这种相关性很弱,并且夏季的值明显要高于冬季的值,反映了除入湖河流带来外源COD的输入外,夏季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死亡腐烂后的降解产物也是水体中COD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8.
河水DOC络合特性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燃煤过程中铅的排放量及其环境效应,对西安市燃煤电厂的原煤、底灰、飞灰的含铅量,采暖期燃煤锅炉的原煤和炉渣的含铅量,采暖期和非采暖期降尘的含铅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 燃烧1 t含铅量为30 g左右的煤,排放到大气中的铅为20 g左右.燃煤中铅的排放率为66%左右.西安市及邻区每年工农业和民用燃煤1000万t左右,主要为渭北石炭-二叠系煤,含铅量为30 g/t左右,其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铅为200t左右.  相似文献   
999.
测定了不同比臭氧消耗量条件下,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生化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在28 d内的变化过程,并对接种培养前后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能有效降低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色度和芳香度,明显提高可生化性.在比臭氧消耗量2.7 mg.mg-1条件下,预计臭氧氧化和生物滤池联用技术对DOC的去除率约为54%.另外,亲水性有机物对BDOC的贡献率与比臭氧消耗量呈正比关系.类腐殖和类色氨酸物质的荧光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化难降解有机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分析了臭氧氧化深度处理沥滤液生化处理水过程中废水中DOM组成及结构变化.同步荧光光谱显示,反应过程中340—370 nm处的特征峰强度明显下降,小于270 nm的短波长范围内荧光强度有一个从高到低再升高的变化过程.三维荧光光谱表明,沥滤液生化处理水中含有两个类富里酸荧光峰(UV-FA:Ex/Em=250—255/410—450 nm;Vis-FA:Ex/Em=315—320/400—405 nm),反应过程中荧光峰强度不断降低,其中UV-FA荧光峰的发射波长存在明显的蓝移现象,最大蓝移量40 nm.红外光谱表明,沥滤液生化处理水中含有多种芳香性特征峰,臭氧氧化过程中峰强度逐渐降低,部分特征峰消失,并有过氧化合物的CO伸缩振动峰生成.沥滤液生化处理水经臭氧氧化深度处理60 min后,其SUVA254值由3.01 L.mg-.1m-1降低到1.16 L.mg-.1m-1,A3/A4值由4.06上升到8.43.综合分析表明,臭氧氧化能够有效将沥滤液生化处理水中结构复杂的大分子芳香族化合物降解为芳构化程度较低、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