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5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安全科学   497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219篇
综合类   1234篇
基础理论   126篇
污染及防治   258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31.
应用DAT-IAT工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DATIAT工艺,针对该污水处理厂冬季和夏季的实际运行效果分别进行研究、比较,并就DAT池和IAT池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中,对BOD5的去除效果十分彻底,对CODCr的去除效果一般,但都能够保证出水达标。DATIAT工艺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污水处理厂DAT池过高的BOD5去除率对后续的脱氮除磷效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2.
933.
以模拟城镇污水处理厂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出水为湿地进水,在间歇运行方式下,考察水力负荷和水流方式及有、无植物种植对新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的最佳运行水力负荷为0.36 m3/(m2·d),最佳水流方式为垂...  相似文献   
934.
为进一步了解机车乘务员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更好改善职工睡眠状况、为保证行车安全提供依据。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及睡眠呼吸障碍问卷等心理测量法,选取某铁路局集团公司864名机车乘务员开展相关调研。结果表明,机车乘务员睡眠问题较严重,有失眠和可疑失眠的机车乘务员合计占调查人员总数的96.5%;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睡不好和睡觉中打呼噜,分别占调查中有失眠问题机车乘务员总数的86.7%和65.3%;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睡眠问题是机车乘务员失眠的主要原因,体重指数超标与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风险的机车乘务员占有失眠问题人员总数比例较高。进而提出加大睡眠健康宣传、降低职工体重指数及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改善机车乘务员工作环境、提高职工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改善职工睡眠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35.
重金属是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可随着雨水渗透至低处,通过在植物体内聚集停留于土壤,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品质降低。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恶化水文环境,威胁人类生命。本文首先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来源和现状,然后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和危害,最后探讨了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的评估方法和二次污染防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6.
生物炭和微生物在改善Cr(Ⅵ)污染土壤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以生物炭-微生物制备的复合材料(BC-MT)在Cr(Ⅵ)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促生效果鲜见报道。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吸附铬还原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制备BC-MT,综合考察了BC-MT修复Cr(Ⅵ)污染土壤最佳条件及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能成功附着在生物炭上,BC-MT对Cr(Ⅵ)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在BC-MT投加量3%(质量分数,下同)、氮源投加量10g/kg、土壤含水率14%的条件下,修复25d,Cr(Ⅵ)去除率为64.35%,可提取态铬从27.01mg/L降至7.72mg/L。在3%BC-MT作用下,植物生长12周后地上、地下部分总铬含量分别降低了65.15%、49.76%,Cr(Ⅵ)分别降低了94.11%、87.74%,植物株高增加了17.7cm,生物量(以干重计)增加了132mg,叶绿素增加了4.65mg/g,可溶性糖增加了1.69mg/g。由此可见,BC-MT不但能有效降低土壤Cr(Ⅵ)含量,而且促生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7.
设计制作了悬挂氯化铁改性颗粒椰壳活性炭(以下简称铁改性活性炭)的美人蕉(Canna indica)浮床,利用自制聚氯乙烯(PVC)水槽,研究了该浮床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对3.0、5.0mg/L含氟水的处理效果,并与未悬挂铁改性活性炭的美人蕉浮床进行除氟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未悬挂铁改性活性炭的美人蕉浮床对3.0mg/L含氟水的氟去除率最高仅为9.4%。悬挂铁改性活性炭的美人蕉浮床在较长HRT(4.5d)下对3.0mg/L含氟水具有较好去除效果,水槽出水氟质量浓度最低可降至0.8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1.0mg/L),氟去除率最高可达77.5%。由于受铁改性活性炭对氟离子吸附容量的影响,悬挂铁改性活性炭的美人蕉浮床在较短HRT(1.8d)下对5.0mg/L含氟水处理效果不理想,水槽出水氟质量浓度最低仅降至1.9mg/L,未达到GB 3838—2002Ⅴ类标准(≤1.5mg/L),氟离子去除率最高为58.0%。  相似文献   
938.
为保持集雨窖水水质,提高饮用水安全性,采用向窖水中投加三氯异氰尿酸(trichloroisocyanuric acid,TCCA)的消毒方法,检测主体水的余氯衰减规律和微生物的变化情况,重点研究了消毒剂投加量、温度及pH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余氯衰减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随初始氯投加量的增大,水中余氯衰减量增大,余氯衰减系数减小且与初始投加量的倒数成线性正相关;随水中有机物等反应物浓度的降低,余氯衰减量减少,余氯衰减系数减小;随温度的升高,余氯衰减量增大,衰减系数增大;随pH的增大,余氯衰减量减少,衰减系数减小;水中菌落总数的灭活率随消毒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消毒剂浓度为1.5~2.5 mg·L~(-1)时,在60 min内可完成对菌落总数99.0%的灭活;当消毒剂浓度大于2.5 mg·L~(-1)时,在30 min内可完成对菌落总数99.9%的灭活。在pH为6~9时,pH越小,消毒效果越好;在10~30℃时,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水中氨氮存在时,氯胺的生成会减弱短期消毒效果。与传统氯制消毒剂相比,TCCA在窖水消毒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9.
空气净化器可有效改善雾霾天气下室内空气质量,颗粒物去除效果与洁净空气量(CADR)是衡量其性能的主要参数。在典型室内环境下,以香烟源颗粒物为目标,开展空气扰动对净化器去除颗粒物效果和CADR的影响实验与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室内空气扰动下,净化器对粒径≥5μm的颗粒物去除率为75.6%,在无空气扰动情况下的去除率为46.6%。空气净化器对粒径0.3μm^5μm的颗粒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对于粒径10μm的较大颗粒物,空气扰动造成CADR增加。空气扰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空气净化器的净化能力,同时在性能方面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940.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效果评估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至今,中国可再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然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其未来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如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仍然面临一定障碍。在未来新的发展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总结,进一步探讨未来可再生能源政策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对中国2005—2019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演化路径进行总结梳理,基于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在综述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政策有效性、政策成本、技术进步等。结果表明,中国过去十年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是积极有效的,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成本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另外,虽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显著,然而基于历史经验的技术进步率仍然不足以支撑实现中国2020年平价上网的目标,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发电成本的下降。结合当前及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及面临挑战,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增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内生激励并降低政策实施成本;二是建立储能技术市场机制,为减少弃电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推进碳金融体系建设,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新的融资来源并降低发电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