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0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798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114篇
环保管理   125篇
综合类   1678篇
基础理论   192篇
污染及防治   480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张玉君  李冬  王歆鑫  张富国  张杰 《环境科学》2021,42(7):3405-3412
本研究采用SBR反应器,以实际低C/N比生活污水为进水基质,采用间歇梯度曝气(各曝气段溶解氧浓度递减)充分利用内碳源,探讨不同首段厌氧时间下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间歇梯度曝气的初始厌氧段从50 min增加至90 min,使颗粒污泥内碳源的储量增加,这一延时厌氧的改进条件导致颗粒污泥脱氮除磷效果提升,当延时至70和90 min时,COD、TN和TP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84.74%、70.05%和89.7%以及86.65%、78.81%和85.5%.但随后首段厌氧时间增至110 min后,由于部分细胞解体,污泥流失较严重,使内碳源储量约降低13.6%,进而污染物去除效率下降.在首段厌氧时间从50 min延长至90 min的过程中,LB-EPS中PS含量变化较小,随后延时至110 min后PS含量增加至约7.18 mg·g-1,PN含量增加至约5.56mg·g-1.TB-EPS中PN和PS含量均较稳定,进而表明内碳源储量对LB-EPS的影响较TB-EPS大,同时污泥沉降性能下降与LB-EPS中PS含量增加密切相关.颗粒污泥中DPAOs占比随首段厌氧时间的适当增加而升高,其中首段厌氧时间为70 min时DPAOs占比达到51.5%.  相似文献   
982.
李冬  杨敬畏  李悦  李帅  张诗睿  王文强  张杰 《环境科学》2021,42(5):2385-2395
室温下接种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于由独立的缺氧池和好氧池组成的缺氧/好氧交替连续流系统中,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基质,探究曝气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连续流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回流比为2,较小的曝气强度(0.6mL·min-1)和适当的水力停留时间(9 h)条件下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此时TP平均去除率为80.43%,TN平均去除率为83.6%,COD平均去除率为90.39%,污泥浓度为2100 mg·L-1左右,污泥体积指数保持在50 mL·g-1以下,颗粒粒径在700~800 nm之间.用EEM-PARAFAC模型对不同阶段的EPS表征结果表明,EPS组成成分随着运行参数的改变而改变,水力停留时间对连续流系统有更大的影响.此外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评估连续流系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建立污染物去除模型,并在系统中发现了与脱氮除磷相关的11种主要功能菌.  相似文献   
983.
利用开放源代码软件CDK(Chemistry Development Kit)描述符和GC-MS以及GC-FPD测定值,对人参根部101种残留有机磷农药进行结构表征,分别以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值关系模型.逐步线性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为R=0.942(R2=0.893),交互检验的复相关系数为R=0.912(R2cv=0.832).偏最小二乘模型的相关系数为R2=0.720,交互检验的复相关系数Q2=0.552.结果表明,原子极化率和电荷偏面积等分子属性具有表征能力强等优点,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估计能力.  相似文献   
984.
用L9(34)正交实验对季磷盐改性蒙脱土制备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在60℃、搅拌时间6h、pH7、季磷盐与蒙脱土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比为1.5:1.0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季磷盐改性蒙脱土,并考察了其对球形棕囊藻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用48 h后, 20.0mg/L的改性蒙脱土除藻率可以达到93.2%以上.通过FT-IR、XRD和SEM等方法表征发现,季磷盐插入蒙脱土的层间,能够有效降低黏土颗粒与藻细胞间的静电斥力,使其吸附藻细胞性能提高.对比除藻实验结果显示,季磷盐改性蒙脱土除藻效果明显优于未改性蒙脱土、季磷盐改性高岭土和季铵盐改性蒙脱土.  相似文献   
985.
986.
为降低膜生物反应器(MBR)运行能耗和延缓膜污染,以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为例,采用间歇曝气和添加颗粒填料两种方式对工艺脱氮除磷运行条件和膜污染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间歇曝气时间有利于提高氮磷的去除效果,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95%、84%和92%(工况4),而添加颗粒填料对氮磷的去除没有显著影响.双重好氧-缺氧交替环境强化了工艺对磷的去除.添加颗粒填料比间歇曝气更能有效延缓膜污染,同时改变了膜污染的形成过程,膜内部污染物含量显著增多,与泥饼层相比,多糖成为了膜污染的主要因素,不会对膜组件本身构成危害,增强了MBR反应器的实际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987.
复合式渗流试验装置对微污染河道水的脱氮除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微污染河道水体的水质特点,考察了复合式渗流试验装置对此类河道水的处理效能。试验结果表明:在10 cm/d和20 cm/d水力负荷条件下,两个阶段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34%、28.53%;TN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6.15,12.45 mg/L;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6%、64.15%;TP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0.05,0.42 mg/L。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前两个格室,前两个格室填充的腐木作为补充碳源,有利于微生物的反硝化脱氮作用;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后两个格室,原因是后两个格室填充了水泥砖块,水泥砖块对磷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除磷能力会因填料对磷的吸附饱和而逐渐下降,故需要及时更换填料。  相似文献   
988.
刘颍  郭新超  慕银银 《环境工程》2015,33(11):42-47
为了强化生物滴滤池脱氮除磷能力,采用单级并联及两级串联A/O 2种组合方式的生物滴滤池处理校园生活污水,考察了水力负荷、填料组合类型及回流比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发沸石+焦炭组合填料对TP处理效果较好,斜发沸石+兰炭组合填料适宜去除TN,两者处理污水的最佳水力负荷均为0.6 m3/(m2·d);串联A/O+回流复合结构可有效增强生物滴滤池脱氮除磷能力。当进水负荷为1.5 m3/(m2·d)时,去除TN、TP的最佳回流比分别为50%、100%,平均去除率达41.67%、46.84%,比单级生物滴滤池分别提高约17%、18%。  相似文献   
989.
采用强化生物除磷系统(A2/O-MBBR)联合工艺,研究硝化液回流比(100%、150%、200%、300%)对该系统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ρ(COD)为400 mg/L、ρ(NH+4-N)为30 mg/L、ρ(SOP)为8 mg/L条件下,硝化液回流比对A2/O-MBBR工艺系统中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影响不大,而对缺氧区的吸磷量影响明显,缺氧区吸磷量随着硝化液回流比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回流比为200%时,缺氧区的NO-3-N浓度为4mg/L左右,吸磷量最大为20.2 mg/L,胞内聚合物PHB代谢活性最好,利用率最高为1.12 g/(g·L)。体现了A2/OMBBR联合工艺具有显著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990.
某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计规模为1.0×104m3/d,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设计采用多模式AAO+混合絮凝+活性砂过滤工艺,尾水采用紫外线消毒.运行结果显示系统处理效果稳定,在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脱氮除磷效果良好.工程总投资为4900万元,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