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344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113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长江中游历来是长江流域水灾最严重的地区,研究历史时期这一地区水灾发生的变化波动并找出其与厄尔尼诺事件的遥相关,将有助于对长江中游水灾发生的预测。对这二个时间序列自1525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水灾发生的主要周期比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周期要长:后者主要表现为2年和3~4年的振动,而前者的主要周期为2年、8年和40年,其显著性也没有后者明显(但都超过了0.03的置信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水灾与厄尔尼诺事件的耦合振动,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遥相关。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水灾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不仅存在着如许多中国学者相信的短期滞后(如:1年),而且还存在着比较长时间的滞后(最长可达8年)。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相距时间愈短,这一时期长江中游水灾响应的滞后时间也愈短,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2.
长江中游不同潜育化土壤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原位测定,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垸田土壤潜育化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质变化,其中以活性还原物质量,Al2(SO4)3溶液提取的亚铁量和氧化还原电位三者变化最为显著。活性还原物质量和亚铁量与潜育化作用强度正相关,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3.
对于黄河治理 ,水利部汪恕诚部长提出具体要求 :“堤防不决口 ,河道不断流 ,污染不超标 ,河床不抬高。”这四项要求的实质是 ,稳定河口 ,稳定河势 ,保证水质 ,为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是我们在新世纪之初不可不思而又必须认真研究清楚的一个重大的水问题。达到以上基本要求并开辟根治黄河的成功之路 ,必须认真总结人民治黄的经验 ,积极采用当代水利科研成果 ,研究发挥黄河自身优势的工程措施 ,建设确保黄河防洪安全、除害兴利的工程保障体系。1 实现科技治黄目标 ,需要正确处理 四大关系开国之初 ,人民治黄的理论准备不足 …  相似文献   
64.
长江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压力,认为生境破碎萎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水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而传统方式下的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增长与贫困、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压力。  相似文献   
65.
黄河水系氮污染特征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黄河水系1960年至2000年期间氮污染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干流河水氮污染的程度自上游至下游有升高的趋势;不少支流氮污染的程度大大高于干流。在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河水总氮与氨氮的最高浓度大多出现在丰水期;在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河水氨氮与总氮的最高浓度大多出现在枯水期;有一部分站点河水总氮与氨氮浓度的年内变化无明显规则,近40年来黄河水系氮污染程度不断上升,1990s年代以后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6.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与淮河灾害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庆 《灾害学》1998,13(1):57-61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表明,河流从沿程淤积到河口延伸、再到溯源淤积的自适应过程,在1000a、100a、50a、10a等各种时间尺度上均可能发生,这对淮河水系改造的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附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根据多年调查监测数据研究成果,以及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论述了黄河断流的历史与现状,定性定量地评价了黄河断流对三角洲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缓解和预警对策。  相似文献   
68.
黄河冰三点弯曲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河冰弯曲试验的试验方法,分析了河冰弯曲破坏的机理,提出了河冰弯曲破理论,给出黄河冰三点弯曲强度试验结果,分析了应力速率和冰温对弯曲强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冰三点弯曲强度随应力速率的增加呈马鞍型分布,随冰温的降低出现极值,在T=-10℃时,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9.
为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的吸附规律及影响,以黄河兰州段的沉积物为供试样品,选择萘(naphthalene)为代表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批量试验法研究了污染物萘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初始质量浓度、pH、离子强度、粒径等影响因素以及解吸动力学.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对萘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过程主要分为快吸附(0~4 h)和慢吸附(4~8 h)两个阶段,在8 h左右达到平衡;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热力学吸附特征.在25~45℃的温度范围内,E(吸附平均自由能)为0.288~0.316 kJ/mol(< 8 kJ/mol),吸附过程中,ΔGθ(吉布斯自由能)小于0,ΔSθ(熵变)与ΔHθ(焓变)均大于0,说明萘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混乱度增大的吸热过程,且以物理吸附为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粒径的增大,萘在其上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增大吸附体系中的离子强度时,萘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受到抑制;当萘初始浓度增大时,吸附量增加;酸性条件抑制吸附过程,碱性环境促进吸附过程;黄河沉积物对萘的解吸量远小于吸附量,存在解吸滞后现象.研究显示,萘在黄河沉积物中的吸附速率受内部扩散、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的共同影响,并且吸附过程同时受到沉积物粒径和溶液的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黄河下游地下水中镭氡同位素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于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按季度对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至黄河口区间100 km河道内的地下水进行了5次调查,得到结论如下:①黄河下游地下水中3种镭同位素(223Ra、224Ra和226Ra)活度变化范围为0.4~5.9 dpm/100L、23.5~358.1 dpm/100L和11.2~49.4 dpm/100L;222Rn活度变化范围为8.2~700.5 dpm/L,除个别站位(如DP-#)地下水中222Rn浓度较高以外(608.8±105.0 dpm/L),其他站点222Rn浓度水平基本上保持在8~200 dpm/L之间。②远离河口的采样站位(LJ-#、YL-#和YW-#)地下水中镭同位素浓度的季节性特征不明显,而靠近河口的采样点(DP-#和KY-#)的镭同位素浓度季节性差别显著。随着向河口方向的延伸,地下水中镭同位素浓度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盐度是影响镭同位素活度的关键因素。③各采样点水体中222Rn浓度变化均呈现出夏季略低于冬季的分布特征,水体停留时间和黄河径流量变化是影响222Rn活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