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31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549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177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风速对人为扬尘源PM10排放浓度和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为扬尘源排放模型很少考虑风速对排放的影响,为了解人为扬尘源排放浓度及排放强度与风速的关系.以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为典型人为扬尘源,通过现场实测研究了风速对扬尘源附近大气环境中扬尘排放浓度、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尘源附近大气环境中因扬尘造成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浓度随风速的增加先降后升,本研究中最低浓度值所对应的2.2 m高度处的风速v(cmin)为1.0-2.0 m/s;扬尘排放强度随风速的增加逐渐升高,风速相似文献   
992.
济南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济南市2005年春季大气颗粒物中PM10、PM2.5和细颗粒物中的黑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时间分布和日变化进行了观测,并结合气象资料对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PM10,PM2.5和黑碳的相对含量以及对能见度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242.5μg·m-3和109.4μg·m-3.与我国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10日均值150μg·m-3和美国国家空气质量PM2.5日均标准65μg·m-3相比,超标率分别达到80.77%和84.61%,污染较严重;监测期间PM2.5/PM10的平均值为0.456.在PM2.5中,黑碳气溶胶平均质量浓度为5.39μg·m-3,占PM2.5的5.06%,日浓度变化呈双峰型.在监测时间内,污染物浓度与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弱正相关;与风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降水对PM10、PM2.5和黑碳的清除作用较为显著.PM10、PM2.5和黑碳浓度与能见度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3、-0.695和-0.704,细颗粒物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南京市PM_10时空变化特征及微观形貌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2005年监测到的南京市大厂地区和山西路PM10浓度值进行分析表明,南京市PM10污染比较严重,其浓度变化范围在0.1157~0.3913mg/m3之间。利用扫描电镜和EMAX能谱分析系统对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微观形貌和能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PM10主要由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和矿物颗粒组成。大厂地区PM10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燃煤飞灰和烟尘集合体,矿物颗粒不多;山西路PM10的主要组成成分为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和矿物颗粒很少。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分析徐州市近几年的大气PM10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研究了大气PM10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气象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PM10质量浓度年变化呈"冬重夏轻"的规律;在大气污染源数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风和降水是影响大气颗粒物污染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PM10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强而减少。  相似文献   
995.
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南京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源解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于2004年-2005年间共采集了197个源和受体样品,每个样品分析测试了三类化学元素,采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解析南京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其中48%来源于扬尘、土壤尘等开放源类。研究认为扬尘等开放源类是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NCEP的GDAS数据(2019年3月~2020年2月),对抵达帕米尔高原东部的48h后向气团轨迹按季节聚类,其PM10和PM2.5年均值分别为(29.4±16.4),(9.3±5.1)μg/m3,大气颗粒物以PM10为主,结合同期PM10浓度数据,分析不同路径对帕米尔高原东部PM10聚集的贡献,并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揭示研究期间帕米尔高原东部不同季节PM10的潜在源分布及其贡献水平.结果表明:帕米尔高原东部PM10输送路径的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来自中亚的西风气流对应PM10高值,夏季来自中国新疆西部的气流也对应较高PM10值,秋季各轨迹对应PM10值相当,冬季来自南亚方向气流对应PM10高值.PM10春季贡献源区主要位于中国新疆西部、阿富汗东北部、巴基斯坦东北部、塔吉克斯坦中部及东部地区,夏季主要位于中国新疆西部喀什与和田北部地区,秋季主要位于土库曼斯坦东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北部与塔吉克斯坦南部接壤地区,冬季主要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印度北部以及阿富汗北部.  相似文献   
997.
谭萌  彭艺  马戎  秦汉时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3):1447-1454
基于目前5G技术的发展情况,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动态分析法预测了未来20年5G基站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根据预测模型,5G基站建设会在2038年左右达到饱和状态,数量约为1434万个.考虑到5G技术的发展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可能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灰度时间预测法等方法评估了5G技术引起的各行业间接碳排放量.结果显示,5G基站处于低负载(30%负载)情况下,能在2038年碳排放达峰时年产生142.61Mt的直接碳排放;而如果满负荷运行,则能在2038年碳排放达峰时产生196.26Mt的直接碳排放,基于中国两种不同碳排放达峰情景,综合分析了5G技术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对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和碳排放峰值的影响,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实际GDP情况情景下5G技术对于社会各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255.96Mt.并且,2030年前5G技术发展对社会总体碳排放增量以间接碳排放为主,2030年后对社会碳排放增量以直接碳排放为主;综合考虑下5G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推后至少2年,相应的碳排放峰值至少提高了383.96Mt.若中国政府要削减5G导致的额外碳排放,完成二氧化碳总量控制,需要降低基站能耗水平,控制基站数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5G基站低负荷运行.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甘肃省2018~2019年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排放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了颗粒物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颗粒物(PM10和PM2.5)空间分布呈现区域特征:PM10浓度高值位于河西走廊地区,由北向南呈阶梯式递减;PM2.5以陇中地区为高值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陇南地区为全省颗粒物清洁区.不同地区PM10与PM2.5地面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存在差异,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PM10和PM2.5浓度变化特征一致,陇中和陇东地区颗粒物(PM10与PM2.5)浓度冬高夏低,陇南地区则为冬高秋低;河西走廊PM10和PM2.5浓度季节变化不同,PM2.5冬高夏低,PM10春高夏低.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冬季均受到来自中亚及新疆的偏西气流影响,该路径输送下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路径,是典型的沙尘输送路径,4大分区受沙尘传输影响程度依次为河西 > 陇中 > 陇东 > 陇南,来自陕西、川渝的偏东路径是陇南地区颗粒物的主要输送路径,该路径下PM2.5/PM10比值大于0.5,明显高于偏西路径,说明偏东路径人为源污染贡献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全省颗粒物污染特点、为分区制定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以及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可吸入颗粒物生物活性及其微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质粒DNA评价法研究了2004年春季北京市区和郊区上甸子(本底区)PM10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郊区上甸子2个PM10的TD20值(引起20%质粒DNA损伤所需要的颗粒物剂量)分别为53μg·mL-1和<50μg·mL-1,市区2个PM10的TD20值分别为125μg·mL-1和100μg·mL-1,说明郊区PM10的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市区.同时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从PM10微观特征上进行了生物活性差异的原因分析,认为其原因有:①上甸子PM10中以细颗粒物为主,在0~0.7μm粒度范围内的细颗粒物的数量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市区PM10,而表面积则在0~1.0μm的范围内高于市区;②市区PM10中以粒度较大的矿物颗粒物为主,而上甸子PM10则以生物活性较大的烟尘为主,数量百分含量高达58.8%.因此PM10质量浓度并非评价可吸入颗粒物健康效应的唯一指标,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和类型可能在其生物活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料堆风蚀扬尘排放量的一个估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推荐的计算料堆风蚀扬尘排放因子的方法为基础,探讨料堆风蚀扬尘排放量的估算,包括计算所需参数及其估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并估算了北京市石景山地区圆锥或椭圆形煤堆和平坦形煤灰料堆的扬尘排放量。结果表明,北京石景山地区1999年12月,1个高度7.8m、底面直径21.3m的圆锥形煤堆可排放817g PM10,1个平坦的直径15.6m的圆形煤灰料堆可排放1612g PM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