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4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1405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63篇
综合类   3365篇
基础理论   504篇
污染及防治   222篇
评价与监测   360篇
社会与环境   848篇
灾害及防治   19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为获取长三角地区家禽养殖氨排放因子和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在线高分辨率监测系统对典型规模化蛋鸡养殖场棚舍养殖和粪便堆肥环节的氨浓度进行连续监测,获取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氨浓度和排放因子,并建立基于本地化排放因子的长三角家禽养殖氨排放清单.结果表明,棚舍养殖和粪便堆肥环节春夏秋冬4个季节ρ(NH3)日均值分别为:(1.85±0.38)、(4.58±0.33)、(3.87±0.12)、(2.83±0.47)mg·m-3和(2.04±0.50)、(4.04±1.04)、(2.51±0.67)、(1.55±0.16)mg·m-3,氨浓度呈显著的日小时变化趋势,养殖棚舍春夏秋冬小时ρ(NH3)最大值出现在中午13:00~14:00,最小值出现在凌晨01:00~03:00,粪便堆肥环节夏秋季节的小时ρ(NH3)最大值出现在16:00~19:00,春冬季的日小时变化过程则不明显;氨日小时浓度变化主要受日温度变化、畜禽活动和清粪管理等因素影响.蛋鸡不同生长阶段的氨浓度呈显著差异,青年鸡、产蛋鸡...  相似文献   
962.
利用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的安徽省寿县农田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观测期内CO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辐射分量通量、下垫面反射率、波恩比、能量闭合守恒、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2通量、能量分配受地表农作物长势影响明显,其中,水稻灌浆、成熟期,被稻田吸收的CO2通量最大可超过2 mg.m-2.s-1,潜热通量达到正的极大值。稻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吸收的CO2通量和释放的潜热通量均大于小麦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的对应量。较大土壤热通量对应于较低的土壤水含量。试验观测期的下垫面平均反射率为0.14。作物生长期,稻田表面潜热是下垫面吸收能量的主要消费者,小麦田表面潜热和感热相当。能量闭合率ε的变化范围为0.4~1。  相似文献   
963.
由于受人类活动、气候等外界变化环境的影响,用于水资源评价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序列失去了一致性。为了适应变化环境对水文预报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时变参数的非一致性年径流序列的多层递阶预报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带固定参数的模型,它是将预报对象看作为随机动态时变系统,首先进行动态系统的时变参数预报,进而在参数预报基础之上对系统状态预报,从而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以闽江竹岐水文站为例,进行年径流量的中长期预报,为区域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4.
塔里木河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科学考察及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河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河流,如何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一直是国家和新疆各族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论文通过对塔里木河新的科学考察的经过和体会介绍,就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的可持续性问题、水资源分配问题、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认识问题、对生态闸的认识和管理问题、胡杨林保护问题、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恢复等问题提出一些讨论,对塔里木河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提出初步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965.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前后NDVI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塔里木河下游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三断面输水前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异大小并推测河畔植被对输水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随着输水进行,研究区NDVI与地下水埋深逐渐呈负相关趋势,NDVI增幅随地下水埋深减小逐渐增大;输水前后相同断面NDVI差异极显著,根据输水前后NDVI差值大小确定植被恢复速度为: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各断面NDVI在输水前没有差异,输水后断面间NDVI差异显著,根据差异大小确定恢复程度顺序为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以大西海子水库周边NDVI为参照,确定经7年8次生态输水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三断面植被恢复度分别为20.2%、18.4%和8.4%。以上研究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仍然有限,坚持持续输水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66.
沂河4条支流浮游植物多样性季节动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6年11月—2007年8月对沂河4条支流水体浮游植物展开调查. 结果表明:东汶河、蒙河、涑河和柳青河内检测到的浮游植物分别为75,67,70和80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密度季节变化明显. 东汶河、蒙河、涑河和柳青河水体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97~3.96,3.05~3.35,2.86~4.02和1.74~2.89;Margalef指数分别为2.92~4.42,2.44~4.03,3.07~5.38和1.23~2.76;Pielou指数分别为0.78~0.92,0.71~0.94,0.73~0.89和0.48~0.90. 4条支流的细胞密度分别为1.54×107~5.69×107,0.28×107~12.64×107,0.97×107~3.19×107和4.17×107~9.96×107 L-1. 综合水质评价结果:东汶河和蒙河为β-中污型—寡污型,涑河为β-中污型—清洁型,柳青河为α-中污型—β-中污型. 水质从优至劣排序为涑河>东汶河>蒙河>柳青河. 东汶河和涑河为温度制约型,蒙河和柳青河为温度和营养盐制约型.   相似文献   
967.
长江流域农业区非点源氮的平衡变化及其区域性差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建立长江流域农业区氮平衡变化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计算长江流域各县1990和2000年的氮平衡变化,然后汇总出全流域氮的输入、输出及剩余量. 计算结果显示,全流域农业区1990年氮的输入量为7.65×106 t/a,输出量为4.23×106 t/a,剩余量为3.42×106 t/a(其中进入水体2.05×106 t/a,残留在土壤中1.37×106 t/a);2000年全流域农业区氮的输入量为10.22×106 t/a,输出量为5.44×106 t/a,剩余量为4.78×106 t/a(其中进入水体2.65×106 t/a,残留在土壤中2.13×106 t/a);1990—2000年长江流域农业区氮输入量增加2.57×106 t/a,氮输出量增加1.21×106 t/a,剩余量增加1.36×106 t/a(其中进入水体氮变化量为0.60×106 t/a,残留在土壤中氮变化量为0.76×106 t/a). 重庆、上海、武汉、无锡、南昌、成都等地区氮进入水体的量变化较大,为今后长江流域农业区水体氮污染重点防治区.   相似文献   
968.
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质量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代表性区域的调查研究,探讨了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质量演化的趋势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1980)比较,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稳中有降,土壤速效氮(NO_3~--N)、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已达丰富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但仍偏低,土壤有效镁、硼、钼仍严重缺乏,部分土壤有效硅、锰缺乏;伴随大量水田改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而产生的耕作制度变化、利用强度增加以及相应的化学氮、磷肥料过量投入、蔬菜地施用石灰等管理措施等,是导致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和产生新的养分非均衡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69.
Th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is an anadromous protected species. Its migration pattern has been blocked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Gezhouba dam and the length of the natural spawning site reduced to less than 7 km. However, the fish eventually established an alternative spawning ground in the narrow downstream reach of Gezhouba dam. In this article, we applied Delft3D-Flow model to simulate the hydraulic suitability of the spawning ground downstream Gezhouba dam. Horizontal mean vorticity was used to assess the hydraulic environment of spawning ground. The flow field state was determined through model simulation and field-measured data used to validate the model.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 was improved by calculating absolute horizontal mean vorticity from estimates the literature. The final vorticity was determined from the simulation output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retrieved. The horizontal mean vorticity range was 0.71–4.61 10−3 s−1 for the entire spawning grounds, with egg mass field upper limit of 1.0 × 10−3 s−1. Vorticity strength selection of Chinese sturgeon spawning can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egg fertilization rate, hence the protection of fertilized eggs.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ould add to existing scientific database for spawning ground hydraulic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specially in the ecological regulation driv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相似文献   
970.
有机氯农药在海河干流水体和菹草中的浓度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迟杰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9):1008-1012
于2008年3月29日—5月25日对海河干流水体和菹草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分布进行了采样调查. 结果表明,水体中ρ(HCHs)和ρ(DDTs)分别为3.95~20.15和6.88~35.23 ng/L,平均值为11.11和15.34 ng/L;菹草中w(HCHs)和w(DDTs)分别为2.17~7.82和1.40~22.80 ng/g,平均值分别为4.49和7.79 ng/g,菹草生长旺盛期的w(HCHs)和w(DDTs)最高,其变化主要受水体中ρ(HCHs)和ρ(DDTs)的影响;菹草生长旺盛期HCHs和DDTs的PCF值最高;菹草中HCHs的主要成分为γ-HCH,而水体中为β-HCH;DDT是水体和菹草中DDTs的主要成分,但菹草中DDT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水体,与水体相比,DDT在菹草中能进一步被降解,且以好氧降解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