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422篇
安全科学   139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753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157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5种植物材料的水解释碳性能及反硝化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源在硝酸盐去除过程中起电子供体的作用,是生物反硝化反应的关键物质之一。为解决污水处理脱氮时碳源不足抑制反硝化反应造成脱氮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选取风车草、甘蔗渣、芦竹、美人蕉和稻草秆5种植物材料作为反硝化碳源,探讨不同植物材料的水解释碳能力和释放规律;并进一步以其水解液作为外加碳源,探讨其对反硝化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材料水解释碳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反应规律,不同植物材料的释碳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以甘蔗渣在固液比1∶80时COD释放当量最大,为45.45 mg/L;添加植物水解液可显著提高反硝化脱氮效率,以芦竹水解液脱氮效果最好,达到71.9%。此外,碳氮比是影响脱氮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碳氮比为9时反硝化脱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2.
碱解预处理污泥和原污泥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投入厌氧反应器中进行消化,研究其对污泥减量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处理既可以提高污泥减量率,又能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提高污泥产气量。当碱处理污泥和原污泥混合比为1∶3时,在混合初期由于稀释作用和水解中和作用,溶液的pH能迅速恢复到中性。SS减少48%,较对照组提高了10%;SCOD减少约80%,较对照组提高20%,而空白对照组因未发生溶胞作用,各参数值均处于较低水平,降解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3.
以磷石膏为原料,二水合硫酸钙、硫酸镁、甘油为添加剂,采用水热法合成硫酸钙晶须,考察了料浆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体系pH等因素对晶须的直径和长径比的影响;并采用SEM技术观察硫酸钙晶须的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当磷石膏含量2.5%(w)、反应温度130 ℃、反应时间4 h、体系pH 4时,制备得到的硫酸钙晶须长径比为56.24,平均直径为0.17 μm。SEM表征结果显示,硫酸钙晶须形貌规整、分散均匀、直径较小,达百纳米级。  相似文献   
44.
A forensic approach was used to evaluate sediments from Portão Stream, including analysis of metals, carbon (C) and nitrogen (N) stable isotopes, and C:N ratios. Samples collected at various points located along the stream were tes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illegal leachate input. The studied stream is heavily impacted by sewage and industrial discharges from two cities along its course. Among the metals analyzed, chromium (Cr) was noticeably the main pollutant, showing the highest levels, above regulatory limits, downstream from some potential sources of effluents enriched with this metal. Isotope analyses revealed a general trend of depletion in the heavier isotope along the stream for C and N. The exception was one point near a hazardous waste landfill, where relatively more enriched δ13C and δ15N values were found. The isotope and metal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site was affected by a particular source, demonstra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parameters could be used for the discrimination of sources in a heavily polluted stream. Nevertheles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cessary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incorporation of leachate in sediments to use this analysis as evidence for the illegal leachate discharge.  相似文献   
45.
Peng S  Wu W  Chen J 《Chemosphere》2011,82(8):1173-1177
PAH removal with surfactant enhanced washing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laboratory test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stirring speed, washing time,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liquid/solid ratio, temperature, and on-and-off mode. The first four factors show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AH removal while the latter two do not. Total removal ratio and a new proposed parameter, solubilization percentage,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quantitatively.  相似文献   
46.
马娟  王谨  俞小军  周猛  孙洪伟  王磊 《环境科学》2017,38(12):5146-5153
实验采用改良型CAST工艺,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P、回流比及温度等不同运行模式对系统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进水C/P由50升至100,系统除磷率均值从15%迅速升至95.6%,除磷性能显著提高;继而降低C/P至75,除磷性能因进水碳源不足再度下降,除磷率均值为51.4%,且长期投加易降解碳源引发系统污泥膨胀并导致污泥大量流失.C/P较低情况下,回流比由25%降低至12.5%,除磷性能提高2.3倍,继续降低回流比至0,除磷性能反而下降;温度实验研究则表明,低温系统(14℃±1℃),除磷率稳定维持在90%以上,而高温短程硝化系统(27℃±1℃)除磷率仅为14.1%,可见低温更有利于系统磷的去除.吸磷小试发现,常温系统污泥以O_2、NO_3~-和NO_2~-为电子受体均能进行吸磷,而低温系统污泥能以O_2、NO_3~-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高温系统污泥则仅能以O_2为电子受体进行少量吸磷.此外,实验还发现,系统短期闲置导致的污泥"饥饿"有利于系统除磷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7.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固化体力学及重金属浸出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苏州七子山生活垃圾焚烧厂产生的飞灰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泥作为固化剂,研究水泥飞灰固化体的应力应变特征及重金属浸出特性,并探讨了水泥飞灰配合比、养护时间等关键性因素对这些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养护3 d的样品,其余养护时间的样品强度平均增长了约96.2%,而其破坏应变平均减小了56%。随着水泥含量和养护时间的增加,飞灰固化体的强度上升,而其破坏应变减小,该趋势主要归因于钙矾石(AFt)的形成促进了飞灰固化体强度的发展。较飞灰原样,飞灰固化体的重金属浸出浓度随着水泥含量、养护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了38%~99%,重金属的迁移被限制,主要归因于水化硅酸钙(C—S—H)和钙矾石(AFt)的形成,以及飞灰和水泥水化反应创造的强碱性环境。  相似文献   
48.
采用厌氧发酵处理庆大霉素菌渣,考察了含固率、接种比、接种污泥、发酵底物等因素对庆大霉素菌渣厌氧发酵的影响,并用累积净甲烷产量衡量庆大霉素菌渣进行厌氧发酵的可行性及发酵程度。试验结果证实了庆大霉素菌渣进行厌氧发酵的可行性,其中含固率和接种比对发酵的影响较大,最佳条件为含固率5%,接种比1/3;对比试验所用3种接种污泥,发现接种某造纸厂污水处理IC反应器的厌氧颗粒污泥效果最优,在最优含固率和接种比的条件下,累积净产甲烷量为28.21 m3/t;此外,试验还证实,采用不同菌渣的联合发酵表现出了明显的协同作用,在最优条件下,庆大霉素菌渣与林可霉素菌渣按1∶2的比例联合发酵的产甲烷量可达到37.5 m3/t。  相似文献   
49.
基于2012年-2014年湖北省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通过数据反演方法,得到湖北省17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利用ArcGIS绘制出各城市不同年份的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2014年间,湖北省17个城市PM2.5与PM10年均浓度比值为0.66,PM2.5年均浓度超出国家二级标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市方面,在多数城市PM2.5与PM10浓度上升的同时,仅武汉、黄冈和天门3个城市颗粒物浓度2014年较2013年有所下降,且武汉市PM2.5浓度下降率达12.8%,表明武汉市近两年来采取的政策措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
金属铜原子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获取金属铜空间原子氧环境适应性数据,提升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水平。方法将金属铜样品置于射频源原子氧辐照面积内开展原子氧辐照试验,束流密度为2.5×1016/(cm2·s),最长辐照时间为300 min。研究随辐照时间增加样品表面成分、形貌以及性能的变化。结果原子氧辐照后,金属铜表面变得粗糙,300 min辐照样品出现了氧化层脱落现象;随辐照时间增加,样品质量呈增加趋势,300 min辐照样品质量增加0.035 mg;试验后样品太阳吸收比升高最大值达0.07,光谱反射系数下降;原子氧作用导致金属铜表面疏水性能提高,摩擦磨损性能下降。结论得到了金属铜原子氧环境效应数据,可为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防护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