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7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藏北草地地上生物量及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退化已成为藏北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监测草地生物量和退化草地的生物量动态变化,利用2004 年8—9 月藏北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最大时期的地面实测数据,分析了其地上生物量大小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Terra MODIS植被指数数据,建立了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遥感监测和估算模型。主要结论如下:①由于受高寒气候、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的限制,8—9 月藏北地区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较小,为96.88g/m2,其中绿色鲜草的比重在80%以上;不同区域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差异很大,范围在37.10~589.12 g/m2,平均而言,高寒沼泽化草甸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356.84 g/m2,其次是温性草原(64.48 g/m2)和高寒草甸(61.61 g/m2),高寒草原草地最低,为48.87 g/m2;②基于MODIS NDVI的合成、生长型、指数函数、逻辑斯谛等4 个模型是估算藏北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③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东南向西北减少态势,东南部部分地段在100 g/m2以上,西北部则在20 g/m2以下。  相似文献   
92.
西藏土壤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藏地区土壤汞的污染水平与现状,采集西藏四区-市(拉萨、林芝、那曲、阿里、日喀则)耕地、冲积土、草地、荒地4 种类型的土壤,其中表层土壤54 个,剖面样品18 个.利用直接加热-金管富集-原子吸收法对土壤中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土壤中汞含量平均含量为0.026 mg·kg^-1,低于我国土壤中汞的背景值,与先前西藏土壤中汞的含量相近.部分样品中汞的含量较高,其中最大值为0.563 mg·kg^-1,可能与人为源点状污染有关.西藏土壤汞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势分布特征,土壤中汞含量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这与西藏的地势条件和人为活动有关.由于土壤中有机质与人为影响的差异,不同类型土壤中耕地土壤汞含量最高(0.051 mg·kg^-1),冲积土最低(0.015 mg·kg^-1),偏远地区荒地汞含量最稳定.西藏东南和西北地区土壤汞的垂直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差异,西北低汞含量地区垂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而东南地区分布规律并不明显,人为翻动频繁和较复杂汞来源与迁移是造成都东南部耕地土壤和河滩土汞含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以西藏土壤背景含量水平为单因子污染评价标准,结果显示西藏27.4%的土壤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31.5%处于无污染状态,人为活动对西藏地区土壤中汞含量的升高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3.
西藏粮食安全状况及主要粮食供需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藏粮食安全事关当地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2010年农户层面的食物消费调研数据,并且结合粮食市场调研、粮食加工企业调研以及政府部门调研数据等,在研究西藏粮食生产和消费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西藏主要粮食(青稞、小麦和水稻)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全区粮食供应数量较高,特别是外地调入粮食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西藏粮食安全保障程度。2010年全区主要粮食生产为85.09万t,而家庭层面主要粮食消费为88.81万t,粮食生产和消费基本持平;但是考虑到本地粮食消费比重为60.8%,2010年本地粮食消费只有54.0万t。从整个西藏地区来看,虽然西藏地区粮食供应已经大于其需求(西藏地区三大粮食作物总供应146.3万t,而总需求超过95.9万t,供应为需求的1.5倍),但是从不同地区来看,区域之间的粮食供需差别非常大,尤其是藏北牧区(主要是那曲地区),粮食缺口比较大,未来需要加强藏北地区粮食的供给力度,提升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随着内地粮食进藏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未来需要进一步转变粮食购销体制系统,把粮食生产者(即农民)考虑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内,进一步加强和重视西藏粮食生产者在粮食流通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加西藏农村地区家庭中余粮流通,增加青稞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4.
近35a西藏那曲地区湖泊动态遥感与气候因素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6、1990、2000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对西藏那曲地区面积大于1 km2湖泊的动态变化进行信息提取,并结合1966—2010年研究区9个站点的气象数据,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10年那曲地区大于1 km2湖泊的总面积为16 841.93 km2,湖泊总数为469。近35 a那曲地区大于1 km2湖泊面积共增加3 505.12km2,增幅为26.28%,其中以2000—2010年增长速度最快,达18.18%;近35 a湖泊数量增加96,增幅为25.73%,其中以1990—2000年增幅最大,达13.38%。色林错面积从1976年的1 648.61 km2增加到2010年的2 332.55km2,超过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1966年以来,那曲地区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年平均最低温度、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气候朝暖湿方向发展,其中温度变化最明显,线性气温倾向率为0.51℃.(10 a)-1。湖泊动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灰度关联分析表明,气温升高引起冰雪融水增加、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加和蒸发量减少,是近35 a来那曲地区湖泊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气象要素与湖泊面积间的回归方程表明,两者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5.
通过大量野外调查与遥感数据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运用3S技术,解译了日喀则机场周边9县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4期遥感数据,分析了风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以及近34 a风沙化土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8年日喀则机场周边共有风沙化土地50 053.31 hm2,其中,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白朗县和仁布县所占比例为51.41%。距离机场40 km内风沙化土地面积为21 338.54 hm2,占沙地总面积的42.63%,主要分布在仁布大桥以西、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以东,高寒河谷两岸的南木林县和日喀则市江当乡境内的季节性边滩、江心洲和山坡上。1975-2008年间风沙化土地呈缓慢增长趋势,共增长了13.57%,年均增长率为175.94 hm2/a。以1990-1999年风沙化土地扩展最快, 2000-2008年增长最慢。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润程度下降是造成风沙化土地进一步扩展、蔓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
西藏土壤中氟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平 《环境科学》1998,19(1):66-68
分析了采自西藏地区205个样品的土壤含氟量。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土壤中氟的平均含量为506mg.kg^-1,明显高于全国440mg.kg^-1的平均水平。西藏土壤中氟的含量呈由东-西逐渐降低的总趋势,这与西藏植被和土壤地带性的演替变化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97.
Use of rural energy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ibe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Reportedasthethirdpoleoftheearth(Zheng ,1996) ,theTibetregionisthemainbodyoftheQinghai TibetPlateau.Itcrosses 9°50′oflatitudefromsouthtonorthand2 0°30′oflongitudefromeasttowest,withavastareaof1 2millionkm2 andahighaverageelevationofover40 …  相似文献   
98.
青藏高原东北侧突发性暴雨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970-200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陕西的突发性暴雨研究发现,其夜间降水特点明显,对流层中层较强的偏南气流是突发性暴雨水汽输送贡献最大者和低层辐合的主要动力来源。偏南气流北伸的位置决定突发性暴雨落区偏南或偏北,300hPa一致的纬向12~20m·s-1强风速带为突发性暴雨提供高层抽吸作用。上述两点对突发性暴雨落区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云图分析显示,突发性暴雨多有中尺度云团配合,上升运动最大值的高度层与突发性暴雨落区地域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9.
随着近年来光伏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储能技术等在铁路客运站的应用逐渐增多,以分布式能源系统为基础的综合能源系统相关技术正在凭借其灵活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推动传统的铁路能源管控系统改造升级.采用基于能量流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方法,对铁路客运站进行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分析,提出不同情景下的系统运行优化控制策略,并基于某车站开发相应...  相似文献   
100.
刘子臣  赵改英 《灾害学》1995,10(4):38-42
本文对陇海铁路宝天段路基的地质地理及气象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气象因素是路基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触发机制,尤其是路基选址不当所产生的路基气象综合效应更加重了灾害程度.文章认为,设计铁路时,不但要注意气象条件的研究,同时要模拟研究路基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