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68篇
安全科学   351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75篇
综合类   649篇
基础理论   213篇
污染及防治   92篇
评价与监测   165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电化学产电菌的分离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玉杰  李贺  王鑫  何伟华  刘尧兰 《环境科学》2010,31(11):2804-2809
利用兼性滚管法分离了折流板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BAFMFC)A、B两格室的阳极生物膜,共获得19株纯菌.将菌株投加至无菌立方型反应器中,检验其产电特性.利用交流阻抗法测量各纯菌电池的内阻,结果显示38个电池的欧姆内阻为25Ω±5Ω,说明了各电池的产电差异来源于菌株本身的活性.其他运行条件均保持不变,在1000Ω外阻下,7株纯菌电池的输出电压在200mV以上.其中,A格室产电活性最高的菌株(A2)产生的最大电压为328mV,输出的最大功率密度为165.1mW/m2,B格室产电活性最高的菌株(B1)最大电压为241mV,最大功率密度为214.4mW/m2.原子力显微镜和脂肪酸快速鉴定表明,A2为肠杆菌科的杆菌,B1为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2.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密切相关,所造成的严重的农产品和环境污染是农业发展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吸附、洗涤和辐照等物理方法,微生物、降解酶和工程菌等生物方法,水解、氧化分解和光化学降解等化学方法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作用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3.
水中总氮测定相关问题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水样中总氮的测定,进一步理解在220nm、275nm波长处进行吸光度测定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已经知道水样中没有氨氮、亚硝酸盐氮,只有硝酸盐氮的情况下.就能通过快速的方法一即不加氧化剂、不加压,可以进行总无机氮的测定。快速测定无机总氮对于工程应用来说很有意义。因为国标的方法需要半天时间测定。而用此方法则仅需几分钟就可完成测定。、另外对于有机物对于测定结果的影响,参考吸光度比值(A275/A220×100%)应小于20%,越小越好,超过时应予鉴别。  相似文献   
84.
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延伸,是提高环评有效性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煤炭在我国的能源地位突出,但对煤炭开采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甚少,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煤炭项目,通过识别煤炭开采的环境影响,概述了其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5.
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延伸,是提高环评有效性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煤炭在我国的能源地位突出,但对煤炭开采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甚少,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煤炭项目,通过识别煤炭开采的环境影响,概述了其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日趋增多。因此能够快速、准确测定水质状况是环境应急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一起水厂取水口有人投药打鱼事故中,采用DELtatox便携式毒性测试仪在Q—TOX和B—TOX两种模式下快速检测事发地水质,结果表明快速、高效的检测为此次污染事故的成功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以后类似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7.
从国内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出发,总结了各技术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最后提出了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技术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
土壤镉污染修复方法及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镉污染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镉在土壤环境体系中存在复杂多变的形态,文章介绍了土壤镉污染对生物体的危害性及其修复方法,综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镉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9.
常同举  崔孝强  阮震  赵秀兰 《环境科学》2014,35(6):2381-239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和厢作免耕5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剖面重金属(Fe、Mn、Cu、Zn、Pb、Cd)总量、有效量及水稻根、茎叶和糙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2 a的耕作,5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剖面Fe、Cu、Zn、Pb、Cd总量的剖面分布状况影响不显著,而对土壤Mn的剖面分布状况影响显著,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及免耕冬水均导致表层土壤Mn向下层淋失.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Fe、Cu、Zn、Pb和Cd的有效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常规平作、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及厢作免耕土壤Mn有效量则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5种耕作方式下,表层土壤Fe、Mn有效量以水旱轮作最高,Zn、Pb有效量以常规平作最高,而Cu有效量受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Fe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效Mn与pH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效Zn与总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及厢作免耕条件下水稻根部Fe、Mn含量,茎叶Fe、Mn、Cu、Cd含量,糙米Cu含量均高于常规平作和免耕冬水,水旱轮作能明显降低Cd向糙米的迁移系数,对降低糙米Cd含量有明显的效果,且水旱轮作条件下糙米Cd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水稻根部Fe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Fe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部Mn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M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叶中Mn含量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Mn及有效M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叶和糙米Cu含量与pH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糙米中Zn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CE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而影响土壤重金属的有效量及水稻重金属的含量,水旱轮作可提高表层土壤Fe、Mn活性,降低土壤Zn、Pb和Cd活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糙米Pb、Cd含量,但也应注意长期的水旱轮作可能会导致表层土壤Mn过度向下层淋溶.  相似文献   
90.
In a recently published annex to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Plan of the Netherlands (1989), attention was paid to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assessment. The proposed procedure was based on the advice of the Health Council of the Netherlands (1989) on 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 for ecosystems. The various extrapolation methods described by the Health Council are cri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extrapolation method of Van Straalen and Denneman (1989) is evaluated for eight chemicals and 11 aquatic species. Conclusions are drawn abou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ecotoxicological data needed for aquatic effects assessment. For the soil—a compartment that is often at risk—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assessment is not possible because suitable ecotoxicological test methods still have to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