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231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This study provides data on the incidence of fetal trisomies 21, 18, and 13 at 9–14 weeks' gestation in women aged 35–45 years and estimates of maternal age-specific risks in women aged 20–45 years. Our data from 5814 singleton pregnancies undergoing first-trimester karyotyping for the sole indication of maternal age ⩾ 35 years were combined with those from two previous reports and the incidence of the trisomies was calculated from a total of 15 793 pregnancies. Comparison of incidences at 9–14 weeks' gestation with published data at 15–20 weeks' gestation and in livebirths demonstrated that at birth the maternal age-specific incidence of trisomy 21 is 33 per cent lower than at 15–20 weeks' gestation and 54 per cent lower than at 9–14 weeks' gestation. Furthermore,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trisomies 18 and 13 decreases from 30 per cent at 9–14 weeks to 22 per cent at 15–20 weeks and 14 per cent at birth.  相似文献   
22.
江西南部鹤仔片麻状花岗岩类Pb-Pb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南部鹤仔一带的片麻状花岗岩体是在武夷山西南坡江西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片麻状花岗岩体.选取晶形好,无磁性锆石进行了Pb-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1848±20Ma、1774±20Ma,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体为996±29Ma.它对进一步认识该区"中条"至"晋宁"期岩浆活动构造背景,中深变质岩时代确定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对于地震科学来说,观测是它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观测那就像一个人没有心脏一样。担负观测任务的就是各个地震台站,如何得到真实、可靠、连续的观测数据,是各个地震台站一致追求的目标。提高地震台站的监测水平和运行效率,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正确的预处理工作,包括日志的详细记录,各种情况的认真标注等。本文结合南山台实际,以数字化仪器为主,着重谈谈日常管理和数字资料预处理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从不同方面和断代论述了中国东南地区的基底杂岩时代、性质、构造环境、边界变质条件、地球物理场及其反映的构造格局、断裂体系、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基底构造及类型分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南地区的构造划分及构造演化阶段和格局。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地体及其分类、大陆裂解、增生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25.
信息时代的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图书馆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数字化,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做到信息资源全球共享.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多种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没有时空限制的超大规模知识中心.  相似文献   
26.
冯凯  徐志胜  桂小玲  王丽 《灾害学》2006,21(2):7-12
可视化灾害数字仿真重构理论研究,不仅可以实现对灾害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和时空分析,而且为灾害的防治、应急管理和工程论证等提供可靠的依据,是解决灾害实验的危险性和不可重复性的最佳途径.本文提出可视化灾害数字仿真重构理论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综述该理论所需要涉及多种跨学科的技术支持,提出灾害数字仿真重构理论的实施流程,按照致灾因子孕育、发生以及作用于承灾体形成灾害的过程为线索,建立灾害数字仿真模型的概念化范式.上述工作共同构成灾害数字仿真重构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7.
冯凯  徐志胜  徐亮 《灾害学》2005,20(3):6-10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进行地震灾害研究,建立具有强大空间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发挥快速、准确的辅助决策作用.本文剖析了小城镇地震应急反应模式存在的弊端,明确了灾害空间的概念,并提出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及三维可视化的技术方案.在基础信息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开发了小城镇地震数字仿真与应急调度系统,实现了基于地震数字仿真结果,在相关数据库支持下进行地震应急调度决策.实践证明:该系统的运行,有利于小城镇抗震减灾的迅速决策;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贴合我国小城镇信息化的现状,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28.
数字消防--消防信息化的开放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当前消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开放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开放的建设模式--数字消防.在探讨数字消防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数字消防的功能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实践中出现的"由总队主导的数字消防模式"和"由民防主导的数字消防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针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9.
数字城市中的气象灾害预警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夏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1):110-115
提出数字城市中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是:在恰当的时机,以有效的方式,向处于风险之中的人群或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判断的原则是:气象灾害的有效预报时间要大于预警系统的响应时间.数字城市中气象灾害预警的基本对策是:天气监测实时化、预警预报精细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信息服务个性化.  相似文献   
30.
One of the criteria u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to assess threat status is the rate of decline in abundance over 3 generations or 10 years, whichever is longer. 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calculating generation length (T) uses age‐specific survival and fecundity, but these data are rarely available. Consequently, proxies that require less information are often used, which introduces potential biases. The IUCN recommends 2 proxies based on adult mortality rate, = α + 1/d, and reproductive life span, = α + z*RL, where α is age at first reproduction, d is adult mortality rate, RL is reproductive life span, and z is a coefficient derived from data for comparable species. We used published life tables for 78 animal and plant populations to evaluate precision and bias of these proxies by comparing and with true generation length. Mean error rates in estimating T were 31% for and 20% for , but error rates for were 16% when we subtracted 1 year ( ), as suggested by theory; also provided largely unbiased estimates regardless of the true generation length. Performance of depends on compilation of detailed data for comparable species, but our results suggest taxonomy is not a reliable indicator of comparability. All 3 proxies depend heavily on a reliable estimate of age at first reproduction, as we illustrated with 2 test species. The relatively large mean errors for all proxie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ng the detailed life‐history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calculate true generation length. Unfortunately, publication of such data is less common than it was decades ago. We identified generic patterns of age‐specific change in vital rates tha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expected patterns of bias from applyin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