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90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广东省粮食供需时空格局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粮食供需差真实反映粮食供需的状况,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利用1994-2009年粮食生产及常住人口数据,构建空间集聚-扩散度和贡献指标,分析粮食供需差的空间分异,并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探析城市化与粮食供需差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9年,广东省的粮食供需差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和扩散的特征,粮食短缺从局部现象转变为普遍现象;21个地级市的粮食供需差趋于平稳、缓慢增长,且增长差异呈现变小的趋势.主导粮食需求和高贡献率地级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是集聚→扩散→集聚与扩散;粮食供需差贡献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可以将所有的地级市划分为高增长指数、高贡献率,高增长指数、低贡献率,低增长指数、高贡献率,低增长指数、低贡献率4种不同的类型;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将直接引起人均粮食供需差的变大.  相似文献   
322.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受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以及耕地保护、农业补贴、价格保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区域专业化的方向和地域分工取向尚不清晰,不过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却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论文以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省域单元1981—2013年的产量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方法揭示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的演变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明显上升,3种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最高,并呈相对稳定的集中化趋势,而稻谷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则经历了一个“U”型变化过程,意味着稻谷和玉米生产在这一阶段发生了空间重组;依据集中化趋势,稻谷生产向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集中,小麦生产向河南、山东、安徽等传统小麦产区集中,玉米生产则向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集中,预示未来极有可能在这些地区及其周边形成专业化粮食产区。加强这些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区专业化与地域分工。  相似文献   
323.
渤海湾潮滩不同粒径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湿筛分离的方法,将采自渤海湾潮间带的沉积物分成0.063mm 3个不同的粒径组分,测定其16种EPA规定的多环芳烃(PAHs)含量、总有机碳(TOC)和碳黑(BC)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沉积物中∑PAHs含量范围在714~4870ng/g之间.在岐口(TS3)沉积物中,∑PAHs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063mm粒径组分中.所有站点沉积物的0.031~0.063mm粒径组分中∑PAHs含量均为最低.尽管如此,有机碳标准化∑PAHs含量则随着沉积物粒径的增大呈现增加趋势.不同粒径沉积物中∑PAHs含量与BC含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碳(OC=TOC-B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因此,不同粒径沉积物中BC的分布很可能在其中扮演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4.
徐树建 《生态环境》2010,19(5):1197-1201
黄土高原与我国东部地区等地广泛分布的第四纪以来的粉尘堆积,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但是,将我国黄土堆积视为一个整体、从地质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区域对比和定量分析粉尘堆积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在系统的野外调查与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对末次冰期沉积的山东庙岛群岛长岛黄土剖面与宁夏中卫冰沟黄土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经彻底的前处理后,采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粒度特征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冰沟剖面粒度明显比长岛剖面粒度粗,在整个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中,冰沟剖面的中值粒径为48.23μm,而长岛剖面为28.36μm;冰沟剖面的砂粒的百分含量为52.34%,而长岛剖面仅为23.47%。两个剖面均记录了末次冰期可与反映全球冰量变化的SPECMAP曲线对比的阶段,尽管其反映的气候状况并不完全相同。两剖面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可能也存在差异,冰沟剖面的粒度变化主要反映了古风场强度的变化和沙漠的进退,长岛剖面粒度变化除了指示古风场强度的变化信息外,还指示了粉尘源区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指示了海平面变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25.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对长江口径流来沙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游来沙量大大减少,直接影响长江口的径流来沙量。依据实测资料,统计计算了宜昌、大通及中间水文站各粒径组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考虑到沿程冲淤变化及区间支流来沙,建立了上下游水文站各粒径组泥沙输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探讨了宜昌和大通两站不同粒径组泥沙输沙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维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宜昌站各粒径组泥沙的来沙量的减少及大通站各粒径组泥沙输沙量相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输沙总量上,大通站输沙量中的70%来自宜昌上游河道,其余的则来自区间的补充;如果考虑不同粒径组,则细颗粒对上游来沙的依赖程度高于中等粒径泥沙,三峡建库后,在不考虑沿程冲刷恢复的条件下,宜昌上游来沙量减少了71.7%,通过大通站的输沙量较建库前减少了40%;其中细颗粒减少的程度低于中等粒径颗粒。  相似文献   
326.
通过对解放以来海南省东方市的人口、耕地、粮食变化分析,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指出了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平衡发展对东方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切实保护耕地、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等实现这三个系统平衡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27.
河南某污灌区土壤-作物-人发系统重金属迁移与积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开展污灌区土壤-作物-人发系统(SCHS)重金属迁移与积累研究,对于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某污灌区为例,采集土壤和小麦籽粒样品各27份、人发样品355份,用原子吸收法测定Cu、Zn、Pb、Cd含量,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As含量,开展重金属在SCHS中的迁移与积累探讨.结果表明,污灌区土壤和小麦籽粒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Cu、Zn、Pb、Cd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40.63、203.47、22.10、1.84、26.87 mg·kg-1,小麦籽粒中上述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10.10、25.83、0.87、0.56、0.35 mg·kg-1,都高于对照区.污灌区人发中上述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14.11、143.13、13.24、0.19、1.97 mg·kg-1,高于对照区,人发多数重金属含量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污灌区人发对小麦籽粒重金属的富集系数(BAF人发/小麦)远大于小麦籽粒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BAF小麦/土壤),人发对大多数重金属的放大作用显著.在SCHS中,大多数重金属沿土壤→小麦籽粒→人发的迁移与积累曲线呈不规则"V"形,长期污灌样点的土壤和小麦籽粒重金属污染程度、人发重金属含量都高于"清污"混灌的样点.  相似文献   
328.
通过采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山王洞洞穴冲积物,利用Mastersizer 2000对40个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测试分析并计算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I)、偏度(SKI)和峰度(KG)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1)山王洞地下古河道沉积物优势粒级以粉砂、黏土为主,其含量占总体水平的70%以上,整个冲积剖面表现为2套(9-1号与40~31号样品)由粗到细变化的砂体相互叠置和1套(30-10号样品)粒级含量相对稳定且粒级较小的砂体构成;(2)山王洞冲积物分选性差,具有河成沉积物的特点,冲积物粒径大小表明可能存在两个降雨量较大阶段和一个降雨量较小阶段;(3)沉积物颗粒较地表河沉积粒度细且分布集中,悬浮总体的累积百分含量高,反映洞穴古河道河流总体水位稳定或水动力较弱,可能与洞穴流域范围内地表植被好,地表侵蚀不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329.
长兴岛邻近海域的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筛分法和吸液法分析长兴岛邻近海域1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获得了1Φ间隔的粒度参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的沉积物类型主要有G、S、S-T-Y、TS、YS、G-S-T、ST、YT共8种,S和ST是该区的优势和次优势组份。平均粒径在-1~2.623Φ,分选系数在0.221~3.213,偏态在0.311~1.311,峰态在0.828~3.978。基于沉积物各粒级的空间分布规律,对研究区域的物质来源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30.
采用网格采样法,在渤海湾潮间带泥质区、泥沙过渡区和粉沙区分别以10 m和1 m为间隔,采集了3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Al、Fe、Ti、Mn、Ba、Sr、Zn、Cr、Ni、Cu 10种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研究,对比了潮间带不同粒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蓄积特征.结果表明,10种重金属在淤泥、泥沙混合、粉沙3种研究区的总含量分别为147.37、98.68和94.27 g·kg-1,粒度变化造成重金属含量的显著分异;除Ba、Sr倾向在富含长石的粗颗粒区富集外,多数重金属元素呈现细颗粒区富集倾向;Sr含量受粒度变化影响最大,而Cr、Ti含量受粒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