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40篇
安全科学   87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323篇
综合类   889篇
基础理论   319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08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190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1.
绿色生产力是以"绿色"为核心价值的生产力。绿色文化是以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思想基础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系。绿色文化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价值选择。绿色文化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发挥生产力功能。绿色文化作为价值观,指导管理、法律法规等,共同实现生产力绿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2.
不同粒径地表街尘中重金属在径流冲刷中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街尘及其径流冲刷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日显突出.通过对北京市城乡道路街尘及其人工降雨模拟径流冲刷过程中不同粒径街尘中重金属的分析,探讨街尘与径流冲刷过程中的粒径效应及不同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粒径颗粒物从"静态"街尘到"动态"径流中的颗粒物,重金属浓度呈下降趋势.街尘中重金属在径流冲刷过程中,存在溶解与解析现象,颗粒物粒径越小,减少比率越大,5种重金属(Cr、Cu、Ni、Pb、Zn)的减少比率分别为24.3%、56.8%、34.3%、22.8%、27.3%.街尘中的弱酸可提取态比例要略大于径流颗粒物中弱酸可提取态比例,部分以水溶态进入水体中.在径流冲刷过程中,水相溶解态重金属变化不大,水相颗粒态重金属含量随降雨时间径流过程迅速降低.固相颗粒物的重金属浓度随降雨时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粒径越小,冲刷率越大,最大为62.1%,最小为4.6%.地表街尘在径流冲刷过程中,小粒径颗粒物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较容易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93.
在分析国外多种合成聚天冬氨酸(PASP)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马来酸酐与氨水进行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聚天冬氨酸,并对产物的阻垢率、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生物降解性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采用静态阻垢法评价产物的阻垢率;采用极限黏度法测定聚琥珀酰亚氨的聚合度,然后计算PASP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摇床法通过对比降解前后的COD检测PASP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时,根据性能指标的变化分别对原料的物质的量配比、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进行了单一条件的筛选.经实验确定的合成PASP的最佳条件是:原料物质的量配比1∶1.1,聚合温度160℃,聚合时间1 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PASP阻垢率超过95%,生物降解性能达到70%.  相似文献   
94.
味精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伟  韩洪军  赵萌  雷震东  李红亮 《环境工程》2007,25(6):94-95,104
双城市某味精厂因企业扩大生产和原味精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存在问题,致使出水未能达标。在对其原有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一系列改造后,调试运行2个月,期间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废水中的CODCr、TN、TOC、NH4+-N去除率分别达到99.5%、98.8%、99.9%、99%以上,处理后出水优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5.
Huangpu River is about 114.5 km from upriver Dianfeng to downriver Wusong,near the estuary of the Yangtze River.It plays a key role in supplying water for production,life,shipment and irrigation.Wit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pollution of the Huangpu River has become serious recently.The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total nitrogen (TN),total phosphorus (TP),oil,phenol and suspended solids (SS) were lower in the upstream sites than in the downstream sites,indicating pollutants being input along its course. Water quality was the worst in the Yangpu site,near the center of Shanghai City.Dissolved oxygen (DO) content was less than 2 mg/L in the site of Yangpu in July.Among relations between thirteen characteristics,relations between BOD,DO,TN,TP,NH_4~ -N, NO_3~--N and the count of total bacteria or Escherichia coli were significant and interdependent.Inn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uangpu River were studied.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 led to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including E.coli.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s and respiration of bacteria made oxygen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in the water body,and DO was a key factor for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process of nitrogen.In the Yangpu site,DO was decreased to less than 3.0 mg/L with BOD higher than 7.5 mg/L in May and July.Low DO concentration will decrease nitrification rate.Nitrification need at higher DO value than other organic substrate oxidation.Consequently,river water contains low NO_3~--N values with high amounts of TN and NH_4~ -N there.This will block the self-purification of surface water,by decreasing the rate of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water body.  相似文献   
96.
夏斌  马绍赛  陈聚法  赵俊  陈碧鹃  王芳 《环境科学》2010,31(6):1442-1449
根据2008-08-09~2008-08-13在南黄海西部绿潮(浒苔)暴发区取得的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分析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资料,研究了该区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来源、影响因素以及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结果表明,DOC的浓度范围为1.55~3.22mg/L,平均值为2.44mg/L;POC的浓度范围为0.11~0.68mg/L,平均值为0.27mg/L.DOC与POC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底层低的趋势.POC与TSS的相关分析表明,POC与TSS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表明TSS的浓度和来源是控制POC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POC与P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PIN的含量.扣除样品中PIN的影响后,沿岸大部分海域POC/PON的平均值8,结合POC/Chl-a比值,表明沿岸海域POC主要是海洋有机质来源,并且存在降解有机物,这可能是调查期间处于绿潮暴发后期,部分浒苔开始腐烂被降解所致.应用初级生产力估算的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的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绿潮(浒苔)暴发区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变化范围为167~2017mg/(m2·d),平均为730mg/(m2·d),该区域日固碳量达到2.95×104t.换算至整个黄海,日固碳量为28.03×104t.  相似文献   
97.
国外水电环境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生态制约阶段。建立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推行生态环境认证制度,是降低水电工程不利生态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国际上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实践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概要介绍了瑞士“绿色水电认证”和美国“低影响水电认证”的主要内容、技术标准和运行机制,并且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立水电环境认证程序和推行水电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且讨论了推行水电环境认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考察耕地生态环境.通过设计关于农业发展和耕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指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历次制度变迁对农民行为和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土地制度和其他制度决定农民对“用地”和“养地”行为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制度安排对我国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呈现出不同效应,地权的稳定性和其他制度会影响农民的用地行为.从而影响耕地生态环境。所以.保护耕地既要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又要设计适宜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其他制度以促进农民主动养护耕地。  相似文献   
99.
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土壤中的矿化和转化动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作物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然而其在土壤碳库中的矿化和转化动态尚不清楚.应用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水稻收获后输入土壤的光合同化碳在土壤碳库中的矿化及其转化特征.结果表明,100 d的培养期内,原有有机碳的平均矿化速率在4.44~17.8μg·(g·d)-1之间,而光合碳(新碳)的矿化速率则在0.15~1.51μg·(g·d)-1之间.光合同化碳的输入对土壤活性碳库(DOC、MBC)的转化产生显著影响,在培养期内,14C-DOC的转化量为1.89~5.32 mg·kg-1,转化速率的变化幅度为0.18~0.34 mg·(kg·d)-1,原有DOC则在61.13~90.65 mg·kg-1,减少幅度为4.10~5.48 mg·(kg·d)-1;14C-MBC和原有MBC的转化量分别为10.92~44.11 mg·kg-1和463.31~1 153.46mg·kg-1,转化速率变化幅度分别为0.80~2.87 mg·(kg·d)-1和41.60~74.46 mg·(kg·d)-1,说明水稻光合碳的输入对MBC的周转要大于DOC的周转.而且,与原有有机碳相比,输入的"新碳"易被微生物矿化分解,100 d的培养期内,有13.5%~20.2%的新碳被矿化分解,而仅2.2%~3.7%的原有有机碳被矿化分解,光合同化碳的输入对维持稻田土壤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不同碳源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A2/O污水处理工艺长期的分析监测,探明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原水中有机物不同生物降解性及碳源赋存形态比例.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以颗粒态存在,占进水有机物的61%.原水中快速、慢速、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比例分别为15.8%、54.2%和30%,快速生物降解有机物主要以溶解态存在,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则主要以颗粒态存在.通过快速、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沿程监测分析,明确了两种碳源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厌氧池与缺氧池内均存在微生物水解发酵引起的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转化作用,其中厌氧反应池的转化效率最高.分析计算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碳源的转化,明确了快慢速有机物在各单元的转化和利用情况,结果指出,2 h内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在厌氧池与好氧池转化率分别为33%和20%.从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来说,厌氧池与缺氧池的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原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