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25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467篇
基础理论   147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卜风贤  冯利兵 《灾害学》2007,22(3):139-142
我国先秦时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它包含灾前预防思想、农业减灾思想和灾后救荒思想三大部分。中国古代的减灾和救荒两大思想体系由此成为有机整体,这在三代(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对于后世的防灾减灾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62.
典型环境微界面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微界面是影响污染物转移转化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污染物的非均相微界面作用过程也是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对环境微界面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对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已有相关研究为基础,初步总结和归纳了典型环境微界面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基本过程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从典型微界面的交互作用、污染物在微界面间的转移、污染物在微界面的反应等方面,阐述了污染物的微界面环境行为,介绍了基于环境微界面过程的污染控制与净化原理及技术特征.同时,对环境界面问题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863.
通过盆栽试验和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外源硒酸盐(六价硒)和亚硒酸盐(四价硒)施入石灰性土壤后的形态转化及其对小白菜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价态外源硒施入土壤后,土壤各形态硒含量均随外源硒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1).但两种外源硒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明显不同,施入土壤的硒酸盐主要以可溶态形式存在,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相对较大;而亚硒酸盐主要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形式存在,并可由可溶态转化为其他土壤形态,从而降低了其生物有效性.Monod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小白菜根系对六价硒的亲和能力显著大于四价硒,从而使得硒酸盐处理小白菜地上和地下部最大硒含量分别为亚硒酸盐处理的5倍和2倍,说明在石灰性土壤上硒酸盐比亚硒酸盐的生物有效性更高.另外,亚硒酸盐处理小白菜地下部最大硒含量是地上部的2.3倍,而硒酸盐处理小白菜地下部和地上部最大硒含量相近,说明小白菜根系吸收在硒累积和转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4.
五氯酚的污染现状及其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世纪80年代起五氯酚已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由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在介绍了五氯酚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五氯酚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吸附是可逆的,但吸附的富集浓缩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前处理手段。化学氧化措施对五氯酚的去除效果较好,反应速度较快,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形成强致癌污染物。生物措施处理成本低,降解产物安全,但去除效果相对较差。还原脱氯比较适合污染的原位治理,且处理成本较低。土壤粘粒及铁氧化物界面五氯酚的还原转化研究使利用土壤特性处理五氯酚污染土壤及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成为可能。五氯酚污染处理方法互有长短,不同处理方法的联合应用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65.
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研究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机理,治理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对污染物在海洋中迁移转化的研究,没有系统的总结,大部分都是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计算;相关模型大多比较复杂、计算量较大,无法将其应用于海湾环境容量研究的数值模型计算中。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套能满足海湾环境容量数值模型计算的切实可行的污染物降解模式,并且提出要控制总氮、总磷的理论,应用于厦门湾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中。  相似文献   
866.
旅游用地是土地的一种利用形式,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开发和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成为旅游地发展旅游较为突出的矛盾。目前国内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给旅游用地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态学、旅游学、土地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遵循生态学的相关规律,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探讨旅游用地的规划内容对于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67.
通风量对厨余堆肥氮素转化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静态好氧工艺对厨余垃圾进行了堆肥化试验。堆肥设三个处理V0、V1、V2,其对应通风量分别为0.015m3(/kg·h)、0.030m3(/kg·h)和0.060m3(/kg·h),实验结果反映了不同通风量条件下,厨余垃圾堆肥的氨挥发及各形态氮的转化规律和其氮损失的数量。堆肥过程中,堆V0、V1、V2的厨余氨氮总释放率分别为6.02g/kg、8.54g/kg和5.74g/kg。堆制后,V0、V1、V2堆体全氮含量分别下降15.1%、17.1%和23.2%;有机氮分别下降46.5%、24.5%和23.0%;堆V0、V1的氨氮浓度分别提高364.8%和52.7%,V2下降25.7%。堆V0、V1、V2的氮损失率分别为33.3%、35.4%和48.9%,氨挥发占氮损失的比例分别为50.6%、58.2%和34.6%,堆V0、V1氮损失的途径主要是氨挥发,而堆V2的氮损失大部分来自有机氮物质的直接挥发。从堆肥效率、无害化程度和营养持留来看,厨余堆肥系统的通风比率以0.030m3(/kg·h)为宜,通风量过大会使有机氮的挥发增强,氮损失的比率加大。  相似文献   
868.
不同pH下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还原硝基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栾富波  谢丽  李俊  周琪 《环境科学》2009,30(7):1937-1941
研究了针铁矿、赤铁矿、磁铁矿和钢渣4种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对硝基苯的还原转化,并对不同pH值下的还原机制进行了分析.在pH为6.5~7.0时,赤铁矿、磁铁矿和钢渣通过吸附Fe(Ⅱ)形成的表面结合铁系统,对硝基苯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还原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磁铁矿、赤铁矿和钢渣,磁铁矿、赤铁矿还原率随着pH值升高而升高,而钢渣组还原率差别不大.针铁矿虽然吸附的Fe(Ⅱ)量最多,但没有还原活性.在pH值为6.0时,赤铁矿和磁铁矿对Fe(Ⅱ)吸附量较少,对硝基苯没有还原效果,而钢渣在pH 6.0时仍可吸附大量Fe(Ⅱ),对硝基苯的还原率与pH 7.0时相当.在pH超过7.5时,溶解性Fe(Ⅱ)转化为Fe(OH)2,Fe(OH)2成为系统的还原动力,铁氧化物的存在反而抑制了Fe(Ⅱ)系统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869.
三峡库区消落区水体-沉积物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吉芳英  王图锦  胡学斌  何强  叶姜瑜  黎司  曹琳 《环境科学》2009,30(12):3481-3487
结合三峡水库反季节调度模式,对消落区沉积物中Cu、Pb、Cd、Cr这4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在消落区沉积物中形态分布各异,Cu主要以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Pb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及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伴随着消落过程的进行,汛期出露沉积物的有机质及AVS含量下降、ORP升高、pH值降低,沉积物中可提取态重金属的相对含量显著下降,重金属具有向水体迁移趋势, Cu、Pb、Cd、Cr平均迁移率分别为30.50%、 26.10%、 33.50%和11.77%,4种重金属的迁移性大小依次为Cd>Cu>Pb>Cr.可提取态Cu、Pb、Cd、Cr对重金属迁移贡献率分别为77.15%、 86.09%、 94.86%和32.34%,可提取态是重金属发生迁移的主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 消落区重金属迁移呈"缓释"特征,三峡水库的反季节调度模式有利于缓解消落区重金属迁移诱导的生态风险,库区水体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70.
锑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锑作为一种具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元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人为原因,大量的锑及其化合物进入到大气、水和土壤中,进而进入动植物及人体中。土壤中的锑迁移能力较弱,水中溶解态的锑迁移能力较强,而大气中的锑可以进行全球传播。植物对锑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锑对动植物和人体均有毒副作用,职业暴露是人体锑中毒的主要原因。本文对锑在各环境介质中的存在,锑在环境介质间的迁移和转化,以及锑的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