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229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伊犁地区位于我国新疆地区西北部,为天山山脉环绕。区内降水自西向东递增,而温 度则由于海拔高度的抬升而逐渐降低。上述地理环境有利于分析和探讨温度和降水与黄土沉积 物中次生细粒强磁性颗粒数量之间关系。本研究在伊犁河谷西部地区,对不同海拔高度黄土表 层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环境磁学分析结果显示:黄土沉积物中次生细粒强磁性矿物含量与降 水量之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温度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结合黄土高原的研究结果可 以发现:温度对黄土沉积物中次生细粒强磁性矿物的数量影响微弱,降水是控制其含量的主要 因素;即:在黄土古气候研究中,次生细粒强磁性矿物的磁化率可以作为古降水量的代用指标, 但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22.
为了探讨伊犁盆地风成沉积物质来源特征,对伊犁地区昭苏黄土剖面代表性样品各个 粒级全岩、酸溶组分和残渣组分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粒级组分全岩样品 的稀土总量(ΣREE)的变化范围为114.61~178.37 μg·g?1,剖面中各个粒级组分稀土球粒陨石标 准化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存在明显的Eu 负异常,Ce 无明显异常。各个粒级组分酸溶残渣 稀土特征与上述全岩特征类似。酸溶组分稀土的上部大陆地壳标准化呈现稳定的中稀土富集。 随着各组分粒级变粗,酸溶组分稀土占全岩比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从<2 μm 组分到 16 ~32 μm 组分比例渐次降低,而后从16 ~32 μm 组分到>63 μm 渐次升高,这主要反映了以西风 为代表的远源输送体系和以近地面风为代表的近源输送体系下两种来源的碎屑碳酸盐稀土的混 合。本文不同粒径和赋存形态下稀土元素的特征表明了利用风成沉积物稀土元素反映源区物质 特征存在一定复杂性。  相似文献   
23.
针对高原环境直升机旋翼性能的估算,建立了一个基于自由涡理论的旋翼尾迹模型,并推导了旋翼拉力和功率的计算方法。以UH-60黑鹰直升机为算例,分别计算了其在海平面及高原环境的旋翼性能,探讨了海拔高度对直升机旋翼性能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高原环境的气候条件对直升机旋翼性能有显著影响,旋翼拉力较海平面环境减小约30%。  相似文献   
24.
梁伟  高德彬  倪万魁 《灾害学》2007,22(3):45-48
首先根据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归纳出了黄土路堑高边坡的8类地质结构模型和坡面破坏类型;再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分区,并结合边坡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黄土地区公路路堑高边坡植物防护的基本原则;最后,在保证边坡整体稳定的合理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黄土路堑高边坡植物防护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2006年7月- 2007年6月云南地闪定位网探测资料和玉溪大气电场仪资料分析,研究了高原晴天大气电场和雷暴天气过程的电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原晴天大气电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低纬高原地区雷暴云具有偶极性和三极性两种结构,但大多数雷暴具有偶极性电荷结构,不同电荷结构的雷暴云的放电特征不同,偶极性时主要为负地闪,地闪活动较活跃;三极性时主要是正地闪,地闪活动较少.根据雷暴云近地面电场变化特征,探讨了大气电场仪预警地闪的方法,首次提出极性变化预警法,其命中率和提前预警时间都明显优于阈值预警法.  相似文献   
26.
在滑坡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西部某矿山特大黄土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认为此次滑坡是在断层和地下开采等不利条件下,由大气集中降水诱发黄土湿陷形成的推移式滑坡,与管线漏水形成的“过湿带”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为事故责任认定,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Land utilization of sewage slud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mitigation in China.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 China. Sludge enriched with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s might effectively help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silty loess soils as evidenced by porosity defect, structural alterations and absence of fertility. After sludge flows into the loess, irrigation water contains heavy metals that leach and migrate into sludge and consequently related human health risks may occur that raise concerns; and this situation needs to be rectif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ical migration and composition form change of Cu, Zn, and Cd from composted sludge to loess, and corresponding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by performing a soil column simulation test under the leaching treatment of a one-year irrigation water capacity.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1) composted sludg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loess fertility, and irrigation leaching transported only a small quantity of organic matter in sludge in the plough layer; (2) although some of the Cu, Zn, and Cd in composted sludge migrated to and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ayers of the soil column during leaching, these metals were mostly retained in the plough layer; and (3) after the leaching treatment of the one-year irrigation water capacity, the compositions of Cu, Zn, and Cd (particularly Cu and Zn) in both plough layer and loess began to stabilize with low concentrations in the exudate. These findings confirmed the applicability of composted sludge in loess regions. This study provided a new insight into the sludge reuse in alkaline soil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相似文献   
28.
塬地农田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佳区域,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农业种植类型的不合理选择,使得该区域土壤保肥持水的水平降低,且已对作物生长及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故本文旨在研究该区域不同种植类型下耕地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耦合关系,从而选取合适的种植类型。本研究选取晋西南塬地4种典型样地类型(玉米、棉花、马铃薯、荒地)为研究对象,对2019年、2020年全生育期(3—10月)土壤肥力及产值产量进行测定,基于实验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分析各作物种植下肥力、经济效益状况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肥力有显著差异,其中马铃薯种植下土壤肥力最高;(2)不同生育期土壤肥力变化有异,除土壤含水量外各肥力指标在快速发育期含量最高而生长中期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在快速发育期含量最低;(3)各土壤肥力指标含量在20—40 cm土层较高,土壤含水量在0—20 cm土层含量较低;(4)各种植类型下经济效益排序为棉花>马铃薯>玉米>荒地,其中棉花经济效益分别为马铃薯、玉米和荒地的1.17倍、1.36倍和3.40倍;(5)马铃薯种植下耦合协调度最高,棉花和玉米次之,荒地最低。综上,马铃薯种植对肥力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以经济创收为目的的优势种植类型为棉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创收和地力保护相协调,本研究表明马铃薯为晋西南黄土残塬区兼顾经济增长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最佳种植类型,应积极推广种植。以上各作物类型种植下在快速发育期应及时灌溉以减小水分对肥力改善和作物产量的限制。该研究对黄土残塬区耕地种植类型的合理选择、科学施灌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高原型水库上游流域的污染负荷来源及其贡献率,并计算水库的水环境容量,以云南高原柴石滩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水库上游流域污染来源,运用水文和水质同步监测资料计算入库污染负荷,采用富营养化模型核算了不同水质目标情景下水库TN和TP的最大容量.结果表明:(1)柴石滩水库及其以上流域主要特征污染物为TN和TP;(2)水库上游流域的COD和TP主要来源于农村面源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9.40%和50.11%; NH+4-N和TN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5.76%和33.77%;农村面源污染贡献中,陆良县COD和TP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4.82%和36.82%;城镇生活污染贡献中,麒麟区COD、 NH+4-N、 TN和TP贡献率最大,均高达65%.(3)COD、 NH+4-N、 TN和TP污染负荷入河量分别为28 050.90、2 465.16、4 680.54和870.93 t·a-1,TN和TP污染负荷入库量分...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高原电器产品短时耐受强度试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本试验室的成功建设为在高原环境条件下开展大容量低压电器短时耐受强度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