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63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379篇
基础理论   125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mercury release from water body.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OM from different sources (DOMR, DOMS and DOMH, extracted from rice straw, compost and humic soil respectively) on mercury reduc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DOM from each source were determined using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technique and elemental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mercury release from DOM-added samples was much lower than the control; the lowest mercury release flux was observed in the treatment of DOMH, 25.02% of the control, followed by DOMS and DOMR, 62.46% and 64.95% of the control, respectively. The higher saturation degree and lower molecular weight of DOMH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est inhibition degree on the mercury release. The link between DOMH, concentration and mercury flux was also estimated 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mercury flux was increased with DOMH at lower concentration, while decreased with DOMH at higher concentration. Different mechanism dominated the influence of DOM on mercury release with variation of DOM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632.
东江水源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滤膜法考察了东江水源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点,研究了东江泄洪和不泄洪水源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水源水在不泄洪期间水源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为小分子量的有机物。而在泄洪期间,东江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为大分子量的有机物。UV254的分布和有机物分子量分布一致,DOC与UV254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泄洪期间水源水中SUVA值小于3,水体中有机物很难通过常规混凝工艺去除,此结果与水厂的实际运行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633.
焦芳  吴玲玲 《四川环境》2011,30(1):116-120
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会首先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致使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作用,因此研究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有助于深入地阐述污染物的致毒过程,从而全面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近年来较常用于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有荧光光谱法、平衡透析法、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圆二色谱法、核磁共振、共振光散射等,本文对这些方法在研究污染物和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结合模型、结合数目、结合位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34.
尖孢镰刀菌致病相关因子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引起的植物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真菌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研究表明,尖孢镰刀菌的致病与多种致病因子相关,包括信号传导系统(环腺苷酸单磷酸-蛋白激酶A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细胞壁降解酶(木聚糖酶、果胶酶、果胶裂解酶、细胞毒素、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等)、克服植物防御响应系统(降解抗真菌化合物和破坏植物细胞壁的化学修饰)以及其它(细胞毒素和过氧化物酶)等.此外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参26  相似文献   
635.
紫色光合细菌捕获太阳能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生物体通过它捕获太阳能,转为化学能供生长繁殖需要.光合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微生物,其光合反应中心是一个由多种色素分子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的、具有特定构象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光反应中心RC(Reaction center)和LH(Light Harvesting),光能通过电荷分离及电子转移反应转化为化学能,其效率是当前人工模拟远远不能及的.本文综述了紫色光合细菌捕获太阳能的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在R.sphaeroides LHII蛋白组份同源及异源基因表达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明确了Rhodobacter sphaeroides基因组中同源基因puc2BA的表达特点和功能,Rhodovulum sulfidophilum pucsBA与R.sphaeroides pufBA能够同时在R.sphaeroides中表达,能同时形成LHII和LHI,并具有能量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636.
结合国内垃圾焚烧飞灰的治理现状,对分子键合TM技术治理垃圾焚烧飞灰的原理、工艺进行了介绍分析,并通过实验研究对分子键合TM技术在垃圾焚烧飞灰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37.
以腐植酸(HA)代表天然有机质,采用平衡透析和超滤的方法研究铁离子(Fe (II)、Fe (III))对不同分子量HA与砷离子(As (V)、As (III))络合作用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其络合特征.结果发现,Fe (II)和Fe (III)均能增强HA络合As能力,且对As (V)络合能力的增强作用大于As (III);pH值显著影响HA络合As能力;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由5mg/L增大到200mg/L,As络合百分比随之增加,此时HA-Fe (III)络合As (III)百分比最大,为24.55%;初始As浓度由10μg/L增加1000μg/L,As络合百分比随之降低,其中HA-Fe (III)络合As (III)百分比最低,为3.11%.相同环境条件下,分子量>100kDa络合As百分比最大,其中HA-Fe (II)络合As (III)的百分比最高为26.43%;分子量小于10kDa的HA络合As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分子量的HA.Fe的增强作用主要源于Fe与羧基形成桥梁再与As络合形成三元络合物.  相似文献   
638.
采用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石化废水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系统探讨了pH值对臭氧氧化单元的影响,组合工艺对废水中COD、UV254的去除效果,对废水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荧光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10 mg·L-1,接触时间为4 min,pH值偏碱性时,臭氧预氧化石化二级出水效果较好.臭氧氧化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使得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的有机物比例增加约15%,有效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在曝气生物滤池的停留时间为3 h,气水比为3∶1时,组合工艺对COD、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0.8%和45.8%.在最佳运行条件下,进水平均COD为86.5 mg·L-1时,组合工艺出水平均COD为49.4 mg·L-1.  相似文献   
639.
市政污水A/DAT-IAT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表征与生态安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赛  周启星  华涛 《环境科学》2014,35(2):633-642
为了解决市政污水处理出水水质安全与无害化问题,以改良的SBR——A/DAT-IAT工艺为依托,对A/DAT-IAT工艺进水,连续曝气池(DAT)上清液及间歇曝气池(IAT)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采用超滤膜法进行了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并进行了TOC、UV254、3D-EEM及发光菌毒性测试,探索市政污水毒性的主要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实验室规模的A/DAT-IAT工艺对市政污水各分子量区间的有机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腐殖质是污水处理厂出水中主要物质,且天然水体中难去除的腐殖质及处理过程中形成的腐殖质成分是二级出水中主要的荧光物质.沿污水处理流程,DOM的组成呈现出由低分子量向高分子量转化的趋势,相对分子质量<1×103区间的物质芳香性显著增加,导致IAT出水与氯的反应活性增高,产生消毒副产物的风险增加.与进水毒性主要来源于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小分子物质相同,IAT出水的毒性也主要来源于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小分子物质,但与原水中的小分子物质不同,主要是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类腐殖质.结合对TOC、UV254、3D-EEM及毒性的分析,小分子的类腐殖质是二级出水有机物含量达标、氯化消毒副产物控制及毒性控制应该重点考虑去除的对象.在之后的研究中,应该根据这部分物质进行工艺调节及针对性处理单元的添加.  相似文献   
640.
FePMo12催化电化学反应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栗  岳琳  郭建博  杨景亮  廉静  罗晓  王开红 《环境科学》2014,35(5):1843-1849
采用IR和XRD等方法对自制磷钼酸铁(FePMo12)杂多酸进行表征,表明杂多阴离子具有Keggin结构.将FePMo12负载于修饰后的4分子筛(4A)上制备FePMo12/APTES-4A催化剂填充于电化学反应器中,考察电化学氧化体系对酸性大红3R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FePMo12/APTES-4A催化剂对酸性大红3R模拟废水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当活性组分负载量为3%时,在pH为4,槽电压为22 V,曝气量为0.08 m3·h-1,极板间距为3.0 cm反应条件下,90 min后脱色率达到75.3%,COD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65.4%和46.0%.加入支持电解质Na2SO4和NaCl后,NaCl对电催化降解染料废水有促进作用,而Na2SO4的加入使得废水的脱色效率降低.采用可见-紫外光谱对反应过程中间产物进行分析,表明染料分子中的共轭体系已基本被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