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61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177篇
综合类   936篇
基础理论   151篇
污染及防治   22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针对南昌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的现象,为明确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的原因,通过对南昌市2018—2020年降雨特征对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影响的统计分析,估算了降水对雨污合流制管网污水浓度的影响.考察了合流制管网4个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水量,结合水量平衡三角法,核算地下水、河水、雨水的渗入.以及利用倒排查法对源居民小区内/外-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沿程采样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①2018—2019年上半年污水处理厂进水COD在降雨后2~5 h进水浓度明显降低;但2019年下半年—2020年这种相关性明显削弱.②污水处理厂日进水COD受泵站的日流量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③水量三角平衡定量分析表明地下水、河水混入28%~38%,雨水混入11%~18%.④水质沿程的分析显示小区到某些泵站的浓度明显降低,雨天COD、氨氮浓度分别减少了69.78%、75.21%,晴天COD、氨氮浓度分别降低了66.78%、76.94%,表明相应的小区外-泵站段的市政管网是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降低的关键管段,亟需进一步重点排查和改造.⑤老旧小区排水浓度受天气的影响远比新小区大,雨天分别比晴天减少79.23%、67.87%和54.40%,可能发生了大量雨水混入.  相似文献   
992.
汤李琛  陈宓  张巍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0):4939-4945
本研究基于垃圾车、分类投放点、回收服务点、垃圾中转站4类硬件投入要素,以上海市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针对2020年1月~2021年6月上海市强制性垃圾分类具体的实施效果逐月展开分析和评测.结果表明,条例颁布后,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总体实施成效较为良好,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57、0.993、0.963,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但部分月份存在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情况,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议将投入要素均衡地作用到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以及有害垃圾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进而提升上海市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以及有害垃圾的处理水平,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993.
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的特点,对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厂址选择、处理规模及进出水水质的确定以及地表水、恶臭环境影响预测及二次污染控制、污泥处置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探讨了不同污泥负荷对运行效果及污泥性质的影响。通过考察有机物去除率、有机酸积累、污泥粒径、污泥比产甲烷活性、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胞外聚合物(EPS)等生化指标,得出如下结论:在受试条件下,污泥负荷率的升高不利于有机物的去除;有机酸特别是乙酸的积累,以及受基质缺乏及污泥洗脱限制的污泥积累,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稳定阶段污泥的胞外聚合物以紧密附着型EPS为主,污泥负荷升高将导致其浓度升高,而对SMP和松散附着型EPS没有显著影响,EPS的浓度及其组成不影响污泥性质。高的污泥负荷下污泥的产甲烷活性较高。在本实验中,F/M=0.4 g COD/(g MLSS·d)是最佳的污泥负荷条件。  相似文献   
995.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垃圾(MSW)产量的与日俱增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逐渐在MSW的回收和利用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简要分析了国内外采用分类回收及综合利用、卫生填埋、堆肥和一般焚烧方法处理MSW的不足之处以及采用CFB燃烧技术的优越性,重点介绍了国内外采用CFB燃烧装置焚烧MSW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采用CFB燃烧装置焚烧MSW关于SO2、NOx、CO排放的实验研究和运行结果令人满意,但对HCl、二恶英及重金属排放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试验及实际运行结果都表明,采用CFB燃烧装置对MSW进行焚烧处理是切实可行的,它将是未来解决MSW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6.
城市垃圾处理的新动向——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技术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基于传统垃圾卫生填埋场的不足,介绍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及其对垃圾和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阻滞机理,总结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降低渗滤液污染强度、增加填埋场有效容积、提高产气量、加速填埋声稳定、降低垃圾处置成本等优势,概括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设计和操作支行要素,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7.
本在对絮凝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种不同扰流形式的旋流扰流絮凝反应器。通过试验对其絮凝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找出了比较合理的絮凝器结构。这对于研制开发新型絮凝反应器,发挥新型絮凝剂的效能,提高出水水质,保证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有机膨润土吸附垃圾渗滤液中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为改性剂制备有机膨润土,研究了有机膨润土吸附垃圾渗滤液中典型有机污染物苯酚的性能、条件及改性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膨润土对苯酚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实验条件下对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pH值是影响有机膨润土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绘制了不同初始浓度的苯酚溶液在平衡浓度达国家工业废水的第二类污染物三级排放标准时,改性膨润土的用量曲线及吸附等温线,并得到投样量方程:y=0.1959x-0.2458,R^2=0.9751。  相似文献   
999.
生活垃圾堆填区周边土壤的性状变化及其污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北京西郊某垃圾堆放场周边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垃圾渗滤液的浸蚀影响,垃圾区周围土壤酸性增大,养分含量增高;垃圾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土壤,表明垃圾区周围土壤已受到渗滤液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性状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Rec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l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landfill liner systems that are highly effective at intercepting and removing leachate. Many of the modern liner systems are so effective that they allow very little or no leakage. Indeed, the amount of leakage through those liners is so minimal that, although it can be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it cannot be measured with the available monitoring well technology. In addition to being highly effective, some modern liner systems are constructed with two liner layers separated by a drainage medium that detects and removes any leakage through the top liner. Thes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liner system technology have led to the questioning of the necessity for the currently required high number of monitoring wells. Reduction of the number of the monitoring wells and/or of the frequency of sampling would result in substantial cost savings.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research project conducted at eleven municipal landfills with modern liner technology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Florida. Through actual field data and computer model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liner systems standards applied in the State of Florida are very effective at preventing any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Thus, the present monitoring well regulations are too conserva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