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16篇
综合类   631篇
基础理论   181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409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Rural regions in post-industrial countries confront significant new challenge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climate, biodiversity, unconventional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Yet at a time when the contours of these challenges are still being sketched, and preliminary, planned interventions undertaken, the practice of rural planning finds itself at a low ebb. We examine two ‘critical cases’, one each from Australia and the USA, to explore the issues and options for capacity of rural regional planning to surmount these new challenges. Our examination indicates the urgent need for a renewed discourse on rural region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02.
The Scottish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 which are the most ambitious across the devolved administrations of the UK. Whilst Scotland operates within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UK policy contexts, it has developed particular programmes and approaches to engage communities in the transition towards low-carbon futures. Rural areas have a role in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Scotland; however, beyond land use and agriculture contributions, little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rural” dimension of “low-carbon” transitions. The paper presents a policy and literature review relating to the low-carbon agenda in Scotland. It reflects on Scottish low-carbon policy and governance, the positioning of “rural communities” within this,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might present. Based on this, we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rural communities may contribute to a low-carbon Scotland and identify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 to explore in more detail the nature and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verse governance structures to support this.  相似文献   
103.
利用耦合度模型,建立城市化综合水平与水资源保护综合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对南京市2005年-2014年城市化与水资源保护耦合关系度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化与水资源保护耦合度总体波动式增长,其中2005年-2012年处于中度耦合时期,2013年-2014年处于高度协调时期;南京城市化综合水平与水资源保护综合水平呈现稳量增长趋势,但后者滞后于前者.为促进南京城市化与水资源保护关系向高度耦合状态发展,应尽快优化产业层级,促进第三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尽快建立水资源保护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4.
对江津区2009年-2013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江津区农村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的技术主要有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生物生态组合技术三种类型。结合江津区农村的特点,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管费等是一项长期的投入,特别是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保证正常运行,才能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历史数据,选取合适计算模型,定量预测了2014年-2020年江苏省城镇化边际资源环境影响,即以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使用量或者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较上一年的增量,除以当年城镇化率增量,得到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带来的资源环境影响,以期为江苏环境管理及政府综合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依据.结果表明:未来7年,江苏省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增加城镇生活用水量约0.5亿立方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万亩;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5亿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10 228吨、生活垃圾产生量36.4万吨;减少生活COD排放量7 549吨、生活氨氮排放量762吨、生活二氧化硫(SO2)排放量371吨.  相似文献   
106.
利用2000~2010年共11期MODIS地表温度资料和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揭示武汉城市群的夏季热岛效应,反演并计算出10 a间武汉城市群日间和夜间的热岛强度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对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热岛指数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热岛的分布特征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武汉市不同热状况区面积的变化和热场的变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是主要热源和热中心;自2000年起,武汉城市群城乡温度差异逐步减小,热中心分布向外扩散,城市热岛区域急速扩张,整体热环境趋于恶化;新兴城区的开发增加了武汉市的热源分布,人工表面的增加以及自然表面的减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07.
为揭示城市化、工业化等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选择能反映上海城郊乡梯度差异的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和远郊,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土壤样品Cu、Zn、Pb的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壤Pb、Cu、Zn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24~0.62,均属中等变异强度。徐汇区土壤Cu、Pb、Zn符合正态分布,闵行区土壤Cu、Pb和Zn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奉贤区土壤Zn呈正态分布,土壤Cu、Pb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由中心城区到远郊,城市土壤Cu、Pb、Zn的各项统计特征值和变异系数均有较大差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徐汇区作为中心城区,土壤Cu、Pb、Zn符合球状模型,土壤Cu、Z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Pb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奉贤区以农业用地为主,土壤Pb符合线性模型,土壤Cu符合高斯模型,土壤Zn符合指数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闵行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土壤Cu、Pb、Zn的半方差拟合模型均为线性模型,表现为纯块金形式,以随机变异为主,空间相关性弱。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进行无偏估值,绘制了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图,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郊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受城市化、工业化、城市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均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圈层建设用地密度分析,提出了城市扩张核心度指数;通过计算城市扩张核心度指数和城市扩张强度指数,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27个主要城市距城市中心不同距离区域的城市扩张的时空模式。研究发现:(1)1990~2010年,大部分城市核心度指数不断降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与国家区域政策密不可分,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1990~2000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核心度值减少幅度较大,2000~2010年则是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降低明显。总体上看,西部和东北部城市的核心度指数要高于东部和中部的城市,结构更加紧凑。(2)城市扩张最活跃的地方总是出现在核心区边界附近,并不断向外推移。(3)城市的形态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1990~2000年,一线城市扩张的强度和范围远大于其他城市;2000~2010年,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强度和范围明显增加。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逐渐由单中心扩展向多中心协同发展转变,而经济相对落后西部城市和东北部城市,城市结构比较紧凑,保持着单中心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09.
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0.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4年、2019年为研究时点,以2009—2019年为研究时段,按照思想缘起、理论基础、实证演绎、提升路径的研究思路,建立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的指标体系,分析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重庆西部片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水平不断上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子系统韧性在时间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差异明显:自然系统韧性与人类系统韧性分别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和“东西部向中部递减”的空间格局;居住系统韧性与支撑系统韧性则分别呈现出由“低值点缀分布”逐渐过渡到较为均衡和“普遍均衡、高低值点缀”的空间格局;社会系统韧性表现为“西部增强、东部减弱”的空间格局特征。借助障碍度模型对重庆西部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及不同区县面临的主导障碍进行诊断,根据结果将重庆西部片区划分为单一主导障碍型、双重障碍型与三层障碍型三种类型,据此设计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差异化路径,以期打破重庆西部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多重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