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cological view to investigate how disparities in mobile technology use reflect vulnerabilities in communities vis‐à‐vis disaster preparedness. Data (n=1,603)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multi‐country survey conducted equally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Indonesia, Myanmar, Philippines, and Vietnam, where mobile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dominant and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medium. The findings show that smartphone users' routinised use of mobile technology and their risk perception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saster preparedness behaviour indirectly through disaster‐related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ddition to disaster‐specific social support, smartphone users' disaster‐related information repertoires are another strong influencing factor. In contrast, non‐smartphone users are likely to rely solely on receipt of disaster‐specific social support as the motivator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demographic and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disaster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d preparedness. Given the increasing shift from basic mobile phone models to smartphones, the theoretical and policy‐oriented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disparities and vulnerabil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2.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已经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问题,对生态环境本身造成损害需要承担责任将成为中国法治时代又一个崭新的命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担责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根据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只有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基础,才能促进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有效构建与救济机制的健康运行,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生态文明观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基础之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扫清了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思想和认识障碍,而且回应了个别学者对环境损害责任成立的质疑,为环境损害责任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不仅如此,生态文明观还为环境损害责任的实施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法治保障,是生态文明观孕育了环境损害责任。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生态文明观之所以能够孕育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原因,是因为生态文明观与环境损害责任有诸多内在的共同性:生态文明观与环境损害责任之间同根同源,都起源于生态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共同的手段就是环境法治,最深层次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未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应当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思想指南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3.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本研究基于山江海视角,采用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无纲量化模型、层次分析法,结合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对该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三期生态环境脆弱...  相似文献   
3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作用,能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因此,要从企业、产业、区域层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确保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5.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关系:环境社会系统中的四种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例,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演化中存在分裂的现象,并初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被分解成两种关系,即人与夭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从系统的整体角度考虑,将涉及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人与天的关系;从自然中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此种分解亦可以作为理解"李约瑟问题"的一种视角.本文将这两种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共四种关系,统一在三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内.这样的划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管理学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Congenital epulis is a benign intraoral tumor that has rarely been diagnosed prenatally. We report a fetus with congenital epulis diagnosed by three-dimensional (3-D) ultrasound and fe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t 35 weeks' gestation. We show an image of congenital epulis using a new ultrasound technique, the 3-D multislice view, which shows images similar to CT or MRI. This is a short case report of congenital epulis diagnosed prenatally by 3-D ultrasound using multislice view and MRI.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7.
本文针对PVC塑料型材老化现象,从引起PVC塑料型材老化的基本观点、人工老化试验、不同地区气候老化影响、老化导致变色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决PVC塑料型材老化现象意见.  相似文献   
38.
1 INTRODUCTIONAs a special pattern of community in city, "village-in-city"has objectively existed for many years, but it is only inrecent year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village-in-city" hasreally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government andmedia.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and media is mainlyfocused on the urban managerial problems that areproduced by "village-in-city", while the academic circlestry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village-in-city" andput forward measures in the academic…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煤矿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基于行为安全模型,从管理者、班组长和一线员工3个角度进行分析,确定了对行为安全有关键影响的因子群。在此基础上,采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研究构建行为影响因子之间的依赖关系矩阵,揭示安全投入程度、安全监管机构能力、安全处罚适当性等因子对员工行为方式的影响程度,并形成煤矿员工行为方式影响因子的四分图。结果表明:安全投入程度是煤矿员工行为方式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原因因子,管理者行为影响因子均是其原因因子,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对企业安全状况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0.
面向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部要素在短时间内全部加以规则化、制度化可能会带来高昂的制度转型成本并形成负面反馈,延长有效治理的时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复杂性、生物安全事件的突发性都需要治理系统快速做出反应,提供弹性、包容的治理机制。模糊治理的嵌入可以对精细化治理形成有效补充。这一模式将打破行政主体的关系限制,突破行政区域地理的空间限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行动。要完成这一任务,既需要完善清晰、可预测的生物多样性制度框架,为模糊治理提供规则条件,也需要适度模糊治理主体的组织关系,为模糊治理提供机制条件,还需要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层级网络,模糊治理区域的地域关系,为模糊治理提供策略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