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9篇
  免费   1096篇
  国内免费   2026篇
安全科学   2257篇
废物处理   233篇
环保管理   2406篇
综合类   5585篇
基础理论   1348篇
环境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724篇
评价与监测   800篇
社会与环境   714篇
灾害及防治   598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504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469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500篇
  2016年   581篇
  2015年   592篇
  2014年   608篇
  2013年   824篇
  2012年   893篇
  2011年   988篇
  2010年   645篇
  2009年   689篇
  2008年   581篇
  2007年   717篇
  2006年   652篇
  2005年   528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4篇
  1972年   18篇
  1971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传统概念的地气测量是指地下上升到地表并扩散到大气空间的天然状态气体 ,如CO2 、CH4 、Rn、Hg、H2 等。近十多年的研究证实地气还包含着新的内涵 ,即地壳岩石以及地表土壤中还存着痕量的金属与非金属气体 ,通过捕集这些气体 ,可以获得更多的深部地质构造、矿床信息。据报导 ,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在已知矿床上做的正演研究。本文是在已知隐伏断层构造上方地表 ,试验金属与非金属地气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定量分析老化对拉伸加载下复合固体推进剂细观损伤演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开展不同老化时间(0、32、74、98 d)下三组元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热加速老化试验,以及老化后推进剂的微型哑铃形试验件在不同拉伸应变水平(0、5%、10%、20%、40%、50%)下的微CT扫描观测试验,并对扫描重构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获得老化对推进剂细观损伤演化的影响规律。结果 随拉伸应变增加,老化前后推进剂微CT图像的灰度均方差、平均孔隙率和图像的分形维数均呈非线性增加趋势,图像的灰度均值呈非线性减小趋势。在较低应变水平(<10%)下,上述参数受老化时间的影响不显著,但随拉伸应变增加(≥10%)和老化时间增长,灰度均方差、平均孔隙率、孔隙率增量和分形维数的数值整体增高,而灰度均值随老化时间的增长而降低,且不同老化时间下,分形维数与平均孔隙率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结论 重构得到微CT图像的灰度均值、平均孔隙率和分形维数可作为表征参数,用于定量分析老化复合固体推进剂在拉伸载荷下的细观损伤和损伤的动态演化规律,推进剂的初始损伤和小应变下的损伤程度受老化的影响较弱,而老化时间对推进剂细观损...  相似文献   
24.
ABSTRACT: The use of a fitted parameter watershed model to address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ssues requires that it be calibrated under a wide range of hydrologic conditions. However, rarely does model calibration result in a unique parameter set. Parameter nonuniqueness can lead to predictive nonuniqueness. The extent of model predictive uncertainty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f management decisions are to be based on model projections. Using models built for four neighboring watersheds in the Neuse River Basin of North Carolin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utomate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software PEST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Hydrologic Simulation Program Fortran (HSPF) is demonstrated. Parameter nonuniqueness is illustrated, and a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calculating many different sets of parameters, all of which acceptably calibrate a watershed model. A regularization methodology is discussed in which models for similar watersheds can be calibrated simultaneously. Using this method, parameter differences between watershed models can be minimized while maintaining fit between model output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n recognition of the fact that parameter nonuniqueness and predictive uncertainty are inherent to the modeling process, PEST's nonlinear predictive analysis functionality is then used to explore the extent of model predictive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25.
ABSTRACT: The vulnerability of wetlands to changes in climate depends on their position within hydrologic landscapes. Hydrologic landscapes are defined by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water and surface water and by the interaction of atmospheric water,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 water for any given locality or region. Six general hydrologic landscapes are defined; mountainous, plateau and high plain, broad basins of interior drainage, riverine, flat coastal, and hummocky glacial and dune. Assessment of these landscapes indicate that the vulnerability of all wetlands to climate change fall between two extremes: those dependent primarily on precipitation for their water supply are highly vulnerable, and those dependent primarily on discharge from regional ground water flow systems are the least vulnerable, because of the great buffering capacity of large ground water flow 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26.
运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对某农药化学工业园能源代谢系统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表明:提升能源转化水平、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是优化该工业园能源系统的2个有效途径,可减少能源代谢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进一步根据能源代谢模型量化分析得出,提升工业园热电厂运行水平,达到供热煤耗0.043 t/GJ,供电煤耗4.538 t/(104 kW·h)(2004年江苏省平均水平),将较2005年水平减少原煤消耗35.31%;将能源利用水平较低企业的电力利用效率和蒸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到园区平均水平(58.01%和63.84%),可较2005年水平减少原煤消耗2.5%左右.   相似文献   
27.
介绍了虚拟试验技术在电子产品评估鉴定中的应用方法。首先论述了虚拟试验技术产生的背景及其技术优势。然后结合国外的研究状况,重点对电子产品虚拟试验评估技术的基本流程和涉及的关键技术作了总结和归纳。最后,指出虚拟试验技术在电子产品评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对矸石土样及植被材料进行采样测定,研究分析矸石的供肥能力、微量有毒元素含量、矿区植物中微量有毒元素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对Cu、As元素吸收能力大于其它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pastrois)对Zn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其他植物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对Cr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依据矸石废弃地立地类型特点,矸石废弃地人工植被景观恢复过程中应选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作为先锋树种,宜优先选用刺槐×沙棘×荠菜(Robinia pseudoacacia×Hippophae rhamnoides×Capsella)、刺槐×沙棘×狗尾草(Robinia pseudoacacia×Hippophae rhamnoides×Setariaviridis)、臭椿×沙棘×狗尾草(Ailanthusaltissima×Hippophae rhamnoides×Setaria viridis)群落与刺槐林、臭椿林配植模式。运用生态恢复的方法对矸石废弃地进行人工植被景观恢复与重建,恢复其受损伤的生态系统,这对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张楚莹  王书肖  赵瑜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09,30(7):1881-1887
利用排放因子法,基于电力、工业、民用、交通等部门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建立了2000年和2005年中国分省、分部门、分粒径的颗粒物(PM)排放清单.利用情景分析法,基于能源预测,分析了在不同颗粒物控制方案下2010~2030年中国颗粒物的排放趋势.结果表明,我国2005年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量分别是29.98、15.30和9.79 Mt, 2000~2005年间的排放增长率分别是3.4%、4.7%和5.4%.在现有政策情景下,我国2030年TSP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是23.06和10.59 Mt,工业锅炉成为最大的颗粒物排放源.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30年可在基准情景基础上TSP和PM2.5分别减排15%和16%;通过增大执法力度,2015年可再减排25%的TSP和10%的PM2.5排放,之后通过加严排放标准,推广高效除尘装置的应用,2030年TSP和PM2.5可再减排21%和19%,其排放量分别达到13.81和6.88 Mt.颗粒物的综合控制措施应覆盖电厂、工业、民用等各个领域,从提高能效、保证执法、强化政策3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0.
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时空模式与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综合运用定位监测、野外试验、模型模拟与GIS技术等手段和方法,定量研究了南亚热带地区九龙江流域和五川小流域氮的大气沉降、河流输送(地表径流)、淋失、反硝化和氨挥发等输入输出(源汇)时空模式与机理.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氮"源"以化肥与饲料输入为主(占总输入125.6kg·hm-2的86%).氮"汇"以氨挥发和河流输送为主(占总输出72.9kg·hm-2的82%).氮输入后50%以上进入大气和水环境,14.5%通过河流输送至河口与近海.大气氮沉降通量为14.9kg·hm-2,其中干沉降占34%,湿沉降占66%,形成1:2的干湿沉降结构;源于化肥施用与畜禽养殖引起的强烈氨挥发,氮沉降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全年80%),且以铵态氮为主(39%以上).氮的径流输出及河流输送受人为氮输入与水文条件的双重控制,2004年九龙江向厦门海域输送无机氮11.5kg·hm-2,其中90%发生在春夏秋季(同期流量占全年89%);五川小流域总氯径流输出负荷为67.1kg·hm-2,其中85%发生在施肥量大、降雨集中的春夏两季(作物生长期);基流与降雨径流分别贡献25%和75%.总氮淋失负荷为27.5kg·hm-2,占总输入的9%;pH<5的酸性土壤带正电荷导致氮淋失以铵态氮为主(约占40%).九龙江流域反硝化通量为7.7 kg.hm-2,而氮挥发高达42.1kg·hm-2,氨挥发主要来自化肥施用与畜禽养殖(分别贡献50%和39%).减少春夏时期肥料氮的输入(养分管理),有效截留雨季的降雨径流(水文控制)是该流域氮素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