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郑和平 《交通环保》1996,17(6):34-36
结合联合国环境署最近召开的“东亚海域行动计划”国家联络点会议,介绍了该行动计划的发展背景、近期的工作和今后的发展动态,并结合交通环保工作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2.
利用2000年3月~2017年1月Terra卫星反演的最新版本C06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NCEP fnl全球业务分析数据、CMAP降水、CERES SYN1deg Ed4月平均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依据区域平均AOD距平的显著年际变化特征,将历年AOD划分为5个不同的污染等级,并探讨了不同污染等级的局地成因及其与季风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夏季中国东部地区AOD异常偏大与地面风速小、中高层季风环流系统不利于气溶胶扩散有关.气溶胶污染最重(最轻)时,气溶胶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地面气温、风速及降水存在密切联系;在其他污染等级下,除了与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有密切关系外,与其他量的联系并不明显.气溶胶污染严重时,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相对减小,地面气温异常偏低,低层大气冷却,地面风速减小,地面降水呈现南多北少的变化特征;反之,气溶胶污染较轻时,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相对增加,地面气温异常偏高,低层大气加热,地面风速增大,地面降水呈现南少北多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3.
利用采自吕梁山北部地区的油松样本,建立了过去175年来的树轮宽度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STD)与当年5—6月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687(n=50,p0.001)。因此,采用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序列重建了1829—2003年5—6月的PDSI序列,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到47.16%。重建序列发现9个偏湿时段,分别为1833—1836年、1845—1851年、1857—1863年、1869—1874年、1882—1887年、1896—1899年、1932—1939年、 1949—1965年、 1975—1985年;10个偏干时段,分别为1829—1832年、1837—1844年、1852—1856年、1864—1868年、1875—1881年、1888—1895年、1900—1931年、1940—1948年、1966—1974年、1986—2003年。同时发现20世纪20年代的严重干旱事件以及20世纪末气候干旱化加重的趋势。空间相关结果显示:重建的PDSI代表了周边大范围的干旱变化,同时,与基于历史文献的干湿指数(DWI)显著相关(p0.002),说明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尺度上,重建结果都可以代表吕梁山周边大范围的干旱变化。此外,重建序列与不同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都显著相关(p0.02),说明东亚夏季风对研究区的干湿变化具有调制作用。多窗谱分析表明重建序列存在2—7年、12年、13.6年、19.2年、21.6年、26.1年的周期变化,这些周期变化可能与ENSO、太阳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4.
采用毒力生物测定的方法,测定了600株从我国各地土壤和死虫等样品中分离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这些菌株几乎分布于已知的70个H血清型.在600株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有560株(占93.4%)对东亚飞蝗无毒(死亡率小于20%),只有3株(占0.5%)对东亚飞蝗有较高毒性(死亡率大于70%).同时对筛选出的特异性菌株的杀虫活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图2表2参8  相似文献   
35.
铜、汞、铅对涡虫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恒温 (2 0± 1)℃条件下研究了铜、汞、铅离子对东亚三角头涡虫 (Dugesiajaponica)的急性毒性作用 .结果为Cu2 、Hg2 和Pb2 对涡虫 2 4h半致死浓度 (LC50 )分别是 :1.5 6 3mgL-1、0 .70 4mgL-1和 188.16mgL-1;4 8h的LC50 分别是 :0 .888mgL-1、0 .6 6 6mgL-1和 171.5 7mgL-1;72h的LC50 分别是 :0 .786mgL-1、0 .6 6 2mgL-1和 14 0 .94mgL-1;96h的LC50 分别是 :0 .779mgL-1、0 .6 4 7mgL-1(Pb2 无此值 ) .试验结果表明 :这些重金属的作用应属于3种类型 ,涡虫作为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基本可行 .图 2表 1参 18  相似文献   
36.
金霞 《防灾博览》2009,(2):86-89
我们究竟来自何方?土生土长还是来自非洲? 人类学界公认:人类最早的雏形出现在非洲。本地说认为,从非洲来的原始人到东亚后,由北京猿人一步步进化成现代中国人。而基因说则认为,北京猿人灭绝了,我们的祖先并不是生活在东亚的北京猿人,而是一直在非洲,从原始人进化成现代人后,第二次走出非洲迂徙到世界各地,取代了当地的原始人。  相似文献   
37.
基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1对2002—2003年模拟的全球沙尘气溶胶分布及其变化的评估,通过去除东亚沙漠(局地源)的敏感性模拟试验来分析北非、阿拉伯和中亚地区沙漠区(外部源)的沙尘气溶胶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受到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跨亚欧大陆传输的影响,东亚以外沙尘源对青藏高原大气贡献率最大,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贡献率最小,对中国南方地区和日韩及邻近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贡献率基本相当.东亚地区秋(冬)季大气受到东亚以外沙尘源的影响最弱(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地层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外源贡献率秋季最小(约5%),冬季最大(约30%).青藏高原冬季60%~80%的近地面大气沙尘气溶胶来自东亚以外的沙漠区,而在秋季则只有约20%~60%.外源对东亚大气沙尘气溶胶柱浓度和对近地面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影响具有基本一致的季节特征,但对柱浓度的贡献率一般偏大10%~40%.沙尘气溶胶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6 km的自由对流层.随对流层高度的增加东亚各地区外源贡献率均增加.青藏高原地区以年平均对流层沙尘气溶胶外源贡献率62%~81%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影响区域.  相似文献   
38.
张来  张显强  孙敏 《环境科学》2011,32(6):1734-1739
在所设定的贵州万山汞矿区调查范围内,有6种苔藓植物,其中常见种为东亚褶叶藓和大羽藓.结果表明,苔藓能高度富集汞,东亚褶叶藓和大羽藓的汞含量随污染源距离和相对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苔藓对汞的吸附等温线具共同性,吸附量随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东亚褶叶藓对Hg的吸附量比大羽藓大,吸附特征都能用Liner、Freundlic...  相似文献   
39.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已成为追溯全球古环境变化与古生物地球化学演化的有力工具,在我国边缘海中得到广泛应用,尤以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本文在综述了部分有机质整体指标和脂类生物标志物用于东海有机质溯源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叙述了他们在全新世海水表层温度、季风、相对海平面和海洋初级生产力重建等古气候和古海洋学领域的研究动态。针对我国边缘海,提出应选用更加有效可靠的有机地球化学多指标,研究高分辨率的沉积连续记录,全面恢复古气候环境变迁历史。  相似文献   
40.
金丁剖面MIS3阶段黄土地层记录的温湿气候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北部金丁镇马兰黄土中磁化率、Rb/Sr、全铁含量(TFe)与化学蚀变指数(CIA)等气候指标测试分析,并结合光释光年代学数据,着重地探讨了金丁剖面黄土地层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金丁剖面MIS3阶段总体气候特征温湿,冷暖气候频繁波动,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阶段:51.6~44.9ka B.P.,弱温湿;42.0~39.9ka B.P.,中等温湿;37.4~27.8ka B.P.,相对强温湿;以及44.9~42.0ka B.P.和39.9~37.4ka B.P.两个冷干期。金丁剖面MIS3温湿气候成因机制的初步探讨认为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增加导致的增温作用更直接,而高纬驱动与低纬过程耦合作用机制尚待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