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2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2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2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160篇 |
综合类 | 1024篇 |
基础理论 | 168篇 |
污染及防治 | 64篇 |
评价与监测 | 87篇 |
社会与环境 | 110篇 |
灾害及防治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99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72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87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蠡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前后水质及水生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对蠡湖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对工程实施前后蠡湖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蠡湖水质明显好转,水体中ρ(TN)、ρ(TP)、ρ(CODMn)和ρ(Chla)年均值显著下降(P<0.01),ρ(TN)、ρ(TP)、ρ(Chla)分别由综合治理前 (1992—2002年平均值) 的5.77、0.19 mg/L和59.90 μg/L降至综合治理后的3.13、0.13 mg/L和27.12 μg/L,ρ(CODMn)则由7.09 mg/L降至5.00 mg/L以下;表层沉积物中w(OM)、w(TN)和w(TP)分别由2001年的40.40、1.19、2.61 g/kg降至2012年的19.60、1.16、0.59 g/kg;2012年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初步形成了一个水生植物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综合整治后,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但部分水体感观指标〔如ρ(TSS)、SD(透明度)〕改善效果不明显,底栖动物优势种群仍为耐污种,生态系统完全恢复还需时日.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以提高透明度、恢复沉水植物为核心的生态优化调控,促进蠡湖由藻型浊水稳态向草型清水稳态转变. 相似文献
62.
63.
近年来,建筑施工坍塌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基坑坍塌约占坍塌事故总数的50%。这类事故大多是基坑开挖过程中安全措施不到位造成的。下面这起基坑边坡坍塌事故就是基坑坍塌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64.
油指纹快速分析辅助鉴别及油品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上溢油事故排查鉴别的需求,开发了一套油指纹数据管理和鉴别软件系统,系统包括综合信息数据库和数据分析鉴别两大组成部分。开发的数据库用来存储基础地理信息、油样空间信息、油样基本信息、油样二维谱图数据、油样特征指纹数据等。指纹分析鉴别模块实现了油样谱图的准确积分、特征指纹指标计算、油样比对鉴别、油样分类鉴别、油样检索排查等功能。系统开发完成后,在黄渤海多次溢油事故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具有高效性和可靠性,极大提高了溢油事故排查工作的效率,为海上溢油事故执法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5.
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法、箱线图、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长荡湖近15年的氮、磷、Chl a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长荡湖的水质现状、营养物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及藻类生物量与氮磷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2001年以来长荡湖富营养化呈加剧趋势,近15年来的透明度呈现下降趋势,Chl a浓度则以每年5.5μg/L的速率不断攀升,长荡湖随时都可能爆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长荡湖东部出水口(北干河口区)的水质好于湖体区(湖北区、湖南区、湖心区);TP为长荡湖浮游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6.
影响滇池入湖污染物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滇池入湖污染物总量变化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得出结论:生活污染源是流域污染控制的重点;要完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开展城市卫生系统改造研究,就地处理资源化利用,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入湖量。 相似文献
67.
68.
针对河湖氮磷控制标准不衔接问题,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例,基于2013—2018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和湖体总氮浓度〔ρ(TN)〕、总磷浓度〔ρ(TP)〕、叶绿素a浓度〔ρ(Chla)〕、水量等监测数据资料,采用湖盆模型(Bathtub模型),构建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与湖体ρ(TN)、ρ(TP)和ρ(Chla)的响应关系,分析了主要入湖河流ρ(TN)、ρ(TP)和水量对湖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探讨了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及其与湖体氮磷协同控制限值. 结果表明:①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氮磷的输入仍显著影响湖体ρ(TN)、ρ(TP),尤其是对西北部湖区的富营养化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②在入湖水量方面,湖西区入湖水量增加可导致太湖富营养化程度增加,而“引江济太”水量输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太湖水质. 建议分区域控制直接入湖河流水量,其中,湖西区直接入湖水量控制在60×108~70×108 m3之间,望虞河“引江济太”水量控制在15×108~20×108 m3之间;③针对太湖流域而言,现行《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在协同控制河、湖氮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仅通过控制入湖河流ρ(TN)、ρ(TP),太湖ρ(TN)、ρ(TP)难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④与全湖平均值相比,湖西区要达到同一标准限值,入湖河流协同控制限值要更为严格. 在河湖氮磷衔接目标制定上,建议湖西区单独设定协同控制目标浓度值. 另外,建议结合《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开展太湖流域水质、水量协同控制,有效约束入湖通量,达到河湖氮磷协同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69.
为保持湖库生态环境的稳定,分析了湖库污染现状及特点,指出了湖库内源污染成因,提出了几种常用的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底泥清淤,引流冲污,水下森林,投加菌种,曝气增氧,化学絮凝处理,生物治理,催化增效.展望了内源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技术路线和处理措施,构建健康的水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