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卢晗  王斌  陈超  姚春德  冯军  冯鲁煜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2):4535-4540
在一台原机为满足国Ⅲ排放法规的增压中冷电控单体泵四缸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双燃料(DMDF)燃烧方式,结合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及不同后处理装置进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加装DMDF系统并经过精细标定,在不添加任何后处理器的情况下,仅结合EGR,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的排放即可满足国V规定法规,但总碳氢化合物(THC)和一氧化碳(CO)排放高于法规限值;增加采用氧化催化转化器(DOC)或DOC+颗粒氧化催化转化器(POC)简单的后处理装置可以使电控单体泵DMDF发动机排放全面满足国V排放标准要求.其中,仅采用DOC的方式,THC和CO十三点加权比排放与后处理之前相比的降幅可分别达98.0%和99.8%,且分别仅为国V限值的35.2%和2.4%,采用DOC+POC的方式,HC和CO十三点比排放较原机的降幅分别达99.2%和99.9%,且分别仅为国V限值的13.5%和1.2%.  相似文献   
152.
污水中短长链全氟羧酸检测方法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飞  张超杰  曲燕  陈晶  周琪  颜湘波  马金星 《环境科学》2009,30(9):2647-2654
开发了弱阴离子交换柱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负电喷雾-串联质联法[WAX-SPE+HPLC-ESI(-)-MS/MS]检测污水中碳链长度在2~14内的全氟羧酸(PFCAs).采用弱阴离子交换(WAX)柱进行固相萃取时,将污水水样用甲酸酸化至pH=3.0,并使用2%甲酸溶液作净化溶剂、1%氢氧化铵甲醇溶液作洗脱溶剂,则可使短长链PFCAs(C2~C14)均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并克服了反相固相萃取柱对短链PFCAs(C2~C5)回收率低的缺点.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对上海市市政污水处理厂A和B的进水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种PFCAs的回收率分别在56%~121%和54%~120%的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11%和14%,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2~1.0 ng/L和1.0~5.0 ng/L的范围内,这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此外,在处理厂A和B内含量最高的PFCAs均为全氟辛酸(分别为743 ng/L和837 ng/L),其次为三氟乙酸(分别为139 ng/L和489 ng/L).  相似文献   
153.
选择性生物强化处理二元互抑体系中苯胺和硝基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树脂吸附与生物强化相组合的方法处理含有苯胺和硝基苯的混合废水,对苯胺和硝基苯的降解抑制类型、吸附分离条件、生物强化降解过程与树脂性能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基苯与苯胺均对对方的生物降解产生抑制;当进水中苯胺与硝基苯浓度分别为330与44mg/L时,在pH为4且流速为110mL/h条件下,通过装填有10mL吸附树脂NDA-150(7.2g)的吸附柱,吸附出水中硝基苯浓度低于4mg/L;吸附出水中苯胺的浓度保持不变,可通过生物强化而得到降解;吸附过程中约有597mg的硝基苯被树脂所吸附,其中约有224mg可通过生物强化方法得到脱附降解,系统降解硝基苯的容积负荷为315mg/(L·d);在此过程中树脂吸附能力获得部分恢复,其再生程度受到微生物对硝基苯降解能力的限制;70d的重复性实验证明,树脂性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4.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茶地开展,但农村呈现出的环境污染状况亦越来越明显,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5.
企业环境等级评价制度将公众第三方引入环境管理体系,公众的参与是核心,政府的引导是基础,而企业则可以通过环境等级评价提高其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影响消费者的产品选择倾向,并进一步通过市场增加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56.
用二元混合模型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和近海沉积物样品OC/N与δ15N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均发生了较大改变,OC/N可用作判断有机质来源的辅助证据,而δ15N不宜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δ15Corg 则可以较可靠地用来评价来源的贡献.稳定C同位素二元混合模拟结果表明从珠江河流出海口往近海方向,陆源有机质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珠江口内,陆源有机C的比例略大于水生有机C,而近海有机质以当地水生藻类为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7.
为研究济南市冬季PM2.5二元羧酸类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来源、液相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1-2月昼夜共采集46个PM2.5样品,并对二元羧酸类SOA (包括二元羧酸、酮羧酸与α-二羰基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羧酸α-二羰基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均呈昼低夜高的变化特征,而酮羧酸的昼夜变化特征与之相反.二元羧酸类SOA的分子组成特征以草酸(C2)的浓度最高,其次是丁二酸(C4)和丙二酸(C3),与受生物质燃烧较显著的二元羧酸类SOA的分子组成是相同的.C2/总二元羧酸的浓度(TDACs)、甲基乙二醛(mGly)/乙二醛(Gly)、C2/SO42-比值的昼夜变化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组成特征均表明济南市冬季夜晚气溶胶的氧化程度比白天深.C2及其前体物(Gly、mGly)与SO42-、相对湿度(RH)、液相水含量(LWC)与气溶胶的实际酸度(pHis)的相关性均较强,表明C2及其前体物是在液相中经酸催化氧化反应产生的.夜晚二元羧酸类化合物的δ13C值高于白天,且随着含碳量的升高二元羧酸δ13C值随之降低.C2δ13C值随气溶胶的老化而偏正,这是由于同位素动力学效应(KIEs)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8.
通过溶剂热法在醋酸改性的条件下制备合成了新型钴掺杂的UiO-66纳米颗粒(Ac-Co/UiO-66),并采用SEM、XRD和BET分析证实了材料主体结构的合成.同时,以阴离子染料直接蓝、达旦黄和刚果红为目标污染物,系统研究了吸附时间、初始浓度、pH因素对Ac-Co/UiO-66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进行120 min后3种染料的吸附量趋于平衡,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证明化学吸附是主要的速率控制步骤.3种染料的吸附等温数据均采用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证明染料分子在Ac-Co/UiO-66上属于单层吸附,直接蓝、达旦黄和刚果红的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78.3、525.8、1234.6 mg·g-1.Ac-Co/UiO-66适合在酸中性环境去除染料.在二元染料体系中发现阴离子染料之间的吸附具有拮抗效应,且染料浓度比的增大会导致染料的竞争效应向独立效应演变.染料的吸附机理涵盖了氢键作用、静电作用及π-π堆积作用力.Ac-Co/UIO-66对直接蓝、达旦黄和刚果红的吸附容量经历4个循环后分别维持在71.2%、65.3%和91.4%.  相似文献   
159.
160.
为评估滑坡诱发管道失效的可能性,识别导致管道失效的主要因素,建立基于改进二元语义的滑坡诱发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估模型。首先,构建由致灾影响因素、承灾敏感程度和监测治理情况3方面组成的滑坡诱发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变异系数法确定主客观权重,并基于最小偏差求组合权重;最后,应用改进二元语义的相关分析模型对滑坡诱发管道失效可能性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将最小偏差理论和改进二元语义结合用于滑坡诱发管道失效可能性分析,使评估结果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