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9篇
  免费   630篇
  国内免费   2140篇
安全科学   369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447篇
综合类   5197篇
基础理论   1232篇
污染及防治   648篇
评价与监测   360篇
社会与环境   106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406篇
  2020年   376篇
  2019年   392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461篇
  2014年   681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99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广西河池市某废弃铅锌矿区的尾砂为研究对象,选用李氏禾生物炭为修复材料,采用BCR连续提取法,探讨生物炭对尾矿砂重金属的钝化效果。结果显示:生物炭对尾矿砂中Pb和Zn的形态转化产生了显著影响,钝化效果Pb>Zn>As。对于Pb、Zn添加生物炭能显著降低尾矿砂中其弱酸提取态含量,有效降低可还原态含量,同时能显著增加Pb和Zn的残渣态含量,并增加Pb和Zn的可氧化态,但并不显著。对于As而言,生物炭添加量为0.4%和0.8%的处理可明显降低其弱酸提取态含量,As的可还原态及残渣态含量均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可氧化态并无明显变化。生物炭对尾矿砂中的Pb和Zn具有良好的钝化效果,可促进Pb、Zn的弱酸提取态向残渣态转化,降低其在尾矿砂中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且0.2%、0.4%的处理钝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2.
针对污泥堆肥施入农田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情况及其安全问题,比较连续三茬施用化肥(NPK)、施用有机肥(M),单施污泥堆肥(W_1)和不同比例污泥堆肥与化肥配施(W_2—W_5)的处理下土壤和大豆籽粒中Cu、Zn、Cd、Cr、Pb 5种重金属的积累以及大豆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CK处理比较,施用污泥堆肥增加了土壤中Cu、Zn的含量,对其他3种重金属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大豆籽粒中的重金属含量均没有超过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施用污泥堆肥和施用化肥、有机肥均可达到增产增效,与CK相比,单施污泥的处理W_1达到的最大增产幅度为50.7%,但是与80%(W_2)和60%(W_3)泥堆肥差异性不显著,而且W_2与W_3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较小,表明80%与60%的污泥堆肥施用量对于大豆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中国南亚热带典型河网湿地(海珠湿地)水域环境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Ni、Cr、Fe、Mn的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来源特征,利用Hakanson生态风险评价法和基于一致性的沉积物质量基准法比较评价该区域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结果显示,海珠湿地水域表层沉积物各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Cd(0.11~4.37 mg/kg)、Pb(54.9~156.0 mg/kg)、Cr(40.7~225.5 mg/kg)、Cu(34.2~244.9 mg/kg)、Ni(30.9~133.2 mg/kg)、Zn(134.8~669.7 mg/kg)、Fe(2.5%~4.2%)及Mn(0.04%~0.06%),均不同程度地超过区域背景值,且呈狭窄水面向宽阔水面区域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除Cd在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外,其他金属的含量季节差异不显著。各重金属来源及变化趋势表现为两大类群:Cu、Zn、Pb、Cd、Ni和Cr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以人类活动污染为主;而Fe和Mn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以地壳自然来源为主。海珠湿地总体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应对该区域重金属含量及水生生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以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分析了电镀污泥基本性质,研究了电镀污泥重金属含量与浸出特性;同时,针对现有的电镀污泥资源化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5.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导致重金属不断在土壤中累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本文概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对比分析了其适用条件与优缺点,并对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6.
新乡市镉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对镉固定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为生物修复提供了微生物资源.本研究以新乡市某电池厂周边Cd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平板分离方法分析其细菌群落组成.传统培养方法表明新乡市重金属污染土壤细菌由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这4个门,芽孢杆菌属、节杆菌属和根瘤菌属等30个属组成;高通量测序表明,其由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等25门及400属组成.相较于培养方法,高通量测序群落组成更为丰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分子生态网路分析表明其关键细菌分别为Arthrobacter、Marmoricola、Nocardioides、Ferruginibacter、Flavitalea、Nitrospira和Lysobacter等组成.对分离的159株可培养菌株进行Cd摇瓶吸附实验,结果表明Aneurinibacillus、Arthrobacter和Bacillus等11个属的30株菌具有较好地固定效果.效果验证实验表明,Ochrobactrum sp. 1-6、Bacillus sp.2-11和Pseudomonas sp.1-9等6株高效菌株能提高青菜(鸡毛菜)生物量、降低青菜不同组织中的Cd含量.本研究为新乡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菌种资源,同时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细菌群落和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淡水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沉积物作为重金属的重要储库与污染内源,可对水环境质量及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生物有效性是评价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及其毒性效应的关键指标,研究淡水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调控机制,有助于阐明重金属的污染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本文回溯了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定义内涵、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的主要方法、适用性及其优缺点,归纳了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与内在机制,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典型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淡水水体沉积物中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进一步指出,在今后研究中亟需整合现有分析方法,形成统一的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并开展权威实验室比对研究。同时,应考虑不同淡水生态系统的区域差异性,采用生物监测方法与原位被动采样技术相结合,将生物配位体模型纳入重金属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最终,依据不同淡水环境的特性,尽快建立相应的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加强重金属环境污染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998.
铜陵硫铁矿基地集中开采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是我国重要的硫铁矿基地,矿业活动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研究区的地下水环境综合指标进行了计算,利用piper三线图对地下水化学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离子比例系数、相关性、三种矿物水溶液的饱和指数计算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并对研究区的地下水进行了重金属污染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普遍呈弱碱性,为淡水、软水;全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型;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伴有硅酸盐的溶解; Ca~(2+)、Mg~(2+)多来自阳离子交换作用; SO_4~(2-)多来自硫化物氧化,与矿业活动密切相关;地下水离子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岩石风化作用;方解石相对水溶液大多处于过饱和状态,白云石和石膏相对水溶液处于非饱和状态;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影响区域较小,影响区主要分布于钟鸣硫铁矿一带。  相似文献   
999.
土壤污染问题是我国必须重视且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总体的土壤环境情况不是很乐观,部分地区的土壤被严重污染,导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偏低,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土壤污染的因素有很多,且危害严重,另外土壤环境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土壤被污染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并根据此探讨出防治土壤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究引黄灌区小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开封段为研究区,对其中水稻乡、柳园口乡、西郊乡和北郊乡的小麦进行采样调查,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小麦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小麦籽粒中Cd、Cr、Pb、Cu、Zn、Ni、Hg平均含量分别为0.034、0.428、0.279、5.363、29.605、0.305和0.003 mg·kg~(-1).除Pb和Zn外,其他重金属均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限制值.研究区小麦籽粒中Pb和Zn的污染指数大于1,Cd、Cr、Cu、Ni和Hg的污染指数均小于1,小麦综合污染指数为1.9851,各乡区小麦的综合污染指数介于1.116~1.847之间.非致癌重金属(Pb、Cu、Zn、Hg)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指数分别为1.055 8和0.545 0;致癌重金属(Cd、Cr、Ni)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指数均值均高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可能存在引发癌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