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74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510篇
基础理论   124篇
污染及防治   91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饮用水中典型致嗅物质去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勇  陈超  张晓健  刘尧  张晓慧  朱晓辉  戴吉胜  许欢 《环境科学》2008,29(11):3049-3053
为去除某市饮用水中的嗅味,根据该市饮用水水源中致嗅物质的组成特点,采用氧化、吸附和臭氧活性炭对其中典型致嗅物质的去除效果及工艺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硫醇硫醚类物质可以用氧化法有效去除,对土嗅素(geosmin)和2-甲基异莰醇(2-MIB)采用氧化法和活性炭吸附法均有效,但吸附法的效果更好;当原水中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浓度<20 μg/L,不含有其他类型致嗅物质时,可以采用强化混凝+高锰酸钾氧化工艺去除;当原水中geosmin、 2-MIB等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致嗅物质浓度<30 ng/L,不含有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时,可以采用强化混凝+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当原水中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浓度>20 μg/L,geosmin、 2-MIB浓度>30 ng/L时,需要增加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当原水中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浓度>150 μg/L,或者土嗅素、 2-MIB的浓度>100 ng/L时,需要根据致嗅物质组成特点,选择预KMnO4氧化或者粉末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去除.  相似文献   
822.
以实验室培养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oginos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2,2′,4,4′-四溴联苯醚(BDE-47)污染沉积物对铜锈环棱螺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7-乙氧基-3-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以揭示BDE-47与这些酶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平BDE-47污染沉积物暴露后,铜锈环棱螺肝胰脏SOD和CAT活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剂量或时间依赖性效应,BDE-47可引起铜锈环棱螺肝胰脏的氧化应激,高剂量(≥160ng.g-1)BDE-47的长时间暴露可导致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提示细胞出现氧化损伤.SOD对BDE-47胁迫的敏感性高于CAT.铜锈环棱螺肝胰脏中SOD和CAT可以作为指示低水平BDE-47污染沉积物胁迫的生物标志物.BDE-47不能诱导铜锈环棱螺肝胰脏EROD活性,但高剂量(≥160ng.g-1)或长时间BDE-47暴露则导致EROD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23.
鼠李糖脂对赤潮藻类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由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鼠李糖脂对5种赤潮藻类(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异弯藻,双突角毛藻,柔弱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鼠李糖脂添加浓度从0.5mg/L增加到12.0mg/L时,对5种藻类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是造成鼠李糖脂对不同藻类生长抑制作用不同的原因.不同藻类的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低,相对应的96h-EC50值越低,鼠李糖脂对其生长抑制作用越强.有效防治5种藻类的鼠李糖脂所需的浓度为8.5~15mg/L,当浓度为15mg/L时,对不同藻细胞均可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24.
异龙湖湿地功能可持续性评价及PSR模型时滞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理念,构建了异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基于生态系统健康原理和模糊数学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异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可持续性变化的过程,包括压力、状态、响应和可持续能力4个方面,并使用偏相关分析和时间平移的方法修正了PSR模型的滞后性.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至今,异龙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可持续能力不断下降,目前逐渐趋于平缓;异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滞后于压力约1~5a,滞后于响应约1~15a.  相似文献   
825.
以业(SO)4和PDMDAAC为原料进行了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的复合实验研制,确定其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油田现场采集的钻井废水作絮凝沉降实验,所研制的PAS—PDMDAAC复合絮凝剂对COD的去除效率可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26.
采用光辅助引发技术,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型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共聚物P(AM-DAC-DMDAAC)。考察了两种阳离子单体配比、引发温度、溶液pH值、引发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产物特性黏数及溶解性的影响,并对产物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m(DAC)∶m(DMDAAC)=1∶1、引发温度为15℃、pH=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03 0%时,所得聚合物的特性黏数达16.047 9 d L/g,溶解时间为40 min。在P(AM-DAC-DMDAAC)特性粘数12.110 2d L/g,用量为0.04%的条件下,污水的透光率96.00%,絮凝率76.04%,脱水率83.75%。  相似文献   
827.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是一种新颖的膜-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在MABR中,曝气膜既提供曝气又兼做生物膜生长的载体.气相(曝气膜内腔)中的氧是通过膜/生物膜的界面扩散进入生物膜内,而液相(废水)中的底物是从生物膜/液相界面上进人生物膜.MABR突出特征是无泡曝气以及氧和底物的异向传质导致的生物膜功能活性层化,对高需氧...  相似文献   
828.
于2017年7—8月对中国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及重要断面不同深度海水中二甲基硫(DMS)、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和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进行了测定,探讨了长江冲淡水对其分布的影响,并估算了DMS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69±5.20)、(6.67±4.90)、(19.46±9.26)、(24.67±20.52)和(24.97±20.85) nmol·L~(-1).DMS和DMSP大体呈现出一致的分布规律,高值区出现在冲淡水与海水的混合区域,在长江口口门附近出现低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MSPp与DMSOp存在相关性,这可能与二者有相似的来源和细胞功能有关.DMSPd、DMSOd均与DMS存在相关性,这是因为DMSPd降解是表层海水中DMS的主要来源,而DMS的光氧化和微生物氧化可能是夏季表层海水中DMSOd的重要来源途径.沉积物间隙水中DMSPd浓度高于底层海水,表明沉积物释放也是底层DMSPd的一个来源.此外,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DMS的海-气通量介于0.29~34.63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8.37±11.79)μmol·m~(-2)·d~(-1).  相似文献   
829.
孙昕  张燚  史路肖  陈笑涵  唐晓 《环境科学》2018,39(4):1654-1660
为有效去除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的典型致嗅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GSM),采用真空紫外/氯高级氧化技术,探讨该技术降解致嗅物质的效能,研究在不同紫外光强、氯浓度、pH、重碳酸盐浓度、腐殖酸浓度条件下致嗅物质的降解效果,分析羟基自由基在致嗅物质降解中起到的作用,目标物浓度采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结果表明,真空紫外/氯高级氧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饮用水典型致嗅物质,相比紫外/氯高级氧化技术而言,在30 min内2-MIB和GSM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5%和8%;随着氯浓度和紫外光强度的增加,致嗅物质的降解速率加快;在弱酸性条件下,致嗅物质的去除效果明显,在pH为5时,2-MIB和GSM的去除率在反应10 min后分别可以达到95%和96%;水体中重碳酸盐和腐殖酸的存在,竞争消耗反应体系中的自由基,对致嗅物质的降解起到抑制作用;在反应体系中投加1 mmol·L-1羟基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后,2-MIB和GSM的去除率下降明显,分别下降40%和31%,表明羟基自由基在致嗅物质的去除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0.
复合菌株YH01+YH02强化SBR好氧反硝化脱氮及菌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海升  曹刚  张迪  黄郑郑  莫测辉 《环境科学》2018,39(4):1773-1781
为探讨复合菌株强化好氧反硝化的脱氮特性以及揭示菌群结构动态演替与生物反应器运行效率之间的联系,以硝态氮为底物,研究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复合菌株Delftia sp.YH01+Acidovorax sp.YH02强化好氧SBR的脱氮特性,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强化过程中的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复合菌株强化后,反应器对NO3--N、TN和COD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1%、9.2%和9.4%;复合菌株YH01+YH02的加入对菌群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菌群结构在属水平上丰度呈上升趋势,多样性呈下降趋势;PCA主成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大致把反应器运行过程分成4个阶段;DelftiaAcidovorax菌的丰度随着反应器呈上升趋势,复合菌株YH01+YH02在SBR反应器内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对好氧反硝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