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485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61.
金属掺杂纳米塑料已被广泛应用在纳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研究中,但其中掺杂的金属是否会对其生物效应产生影响尚不清楚。以厌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基于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钯(Pd)掺杂的纳米塑料(Pd-NPs),研究它对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产甲烷性能、微生物群落分布和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d-NPs中的Pd会随时间的推移溶出,并通过提高厌氧消化系统中地杆菌(Geobacter)的相对丰度促进电子传递进而促进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产甲烷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Pd-NPs能够与厌氧颗粒污泥表面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和腐殖酸类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污泥颗粒更易絮凝。这些结果为评估金属掺杂的纳米塑料对厌氧消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62.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杭州市某年处理10万t的典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进行技术过程的碳减排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破碎分选、高值外售、再生利用、除尘系统和最终处置5个工艺单元.结果显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的技术过程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益,处理1.00 t建筑垃圾的碳排放量为-423.85 kg(以CO2当量计),主要得益...  相似文献   
763.
厌氧分步生物反应器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君琴  沈东升 《环境科学》2004,25(3):160-163
以生活垃圾中COD溶出量为研究参数,试验研究了厌氧分步生物反应器系统和渗滤液直接回灌填埋场中的有机物降解规律与产甲烷特征.结果表明:厌氧分步生物反应器系统可显著促进生活垃圾及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加速填埋垃圾稳定化,其COD溶出总量与填埋时间的对数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厌氧分步生物反应器中产甲烷反应器的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80%,甲烷含量55%~69%,较适容积COD负荷为6.5~7.5g/(L·d).  相似文献   
764.
区域尺度减排增汇目标实现亟需城市协同治理和空间多要素统筹。本研究将城市尺度的减排增汇潜力评价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进行有效衔接,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尺度减排增汇潜力评价——栅格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性评价——区域国土空间生态源地识别与廊道判定”的多尺度融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宣城、淮安、马鞍山、镇江减排增汇潜力较大,在区域分工中需承担更多减排增汇责任。(2)以减排增汇潜力评价结果作为空间修正依据进而识别出南京都市圈重要生态基底,主要分布于南部大片林地和大型湖泊、北部林草混合片区和大型湖泊,以及横穿都市圈中部的长江。(3)在都市圈内识别生态源地和廊道,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765.
在间歇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低浓度Ce3 对启动驯化、稳定培养和酸化等不同状态对厌氧颗粒污泥比产甲烷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e3 可促进厌氧颗粒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0.05mg·l-1Ce3 对稳定培养中的厌氧颗粒污泥比产甲烷活性促进作用最大,提高了14.29%,对酸化污泥促进作用较弱,低于5%,对启动驯化和再启动污泥有所抑制,抑制程度分别为7.67%和1.64%;驯化培养过程有利于污泥对稀土的适应.Ce3 的加入降低了启动驯化、稳定培养、严重酸化和再启动污泥的胞外多糖含量,有利于颗粒污泥的稳定性.Ce3 使驯化、稳定培养和再启动状态污泥的胞外核酸含量降低,而酸化污泥的胞外核酸含量升高,可用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解释.  相似文献   
766.
生物载体强化的连续流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运行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任南琪  唐婧  宫曼丽 《环境科学》2006,27(6):1176-1180
在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中填加比重为1.54 g/cm3,粒径小于2mm的多孔物质,以糖蜜废水为底物利用活性污泥制取氢气.考察了填加生物载体后生物制氢反应器连续流稳定运行的系统特性.研究表明,投加生物载体能够扩大产氢细菌的活性范围,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耐低pH值的能力,增加系统稳定性,并且可使系统在低HRT下保持较高的生物量.此连续流生物制氢反应系统的最佳发酵类型为乙醇型发酵,适宜的pH值范围为3.8~4.4,气相中的氢气含量约为40%~57%,最大产氢速率为0.37L/(g·d).降低pH值可抑制厌氧发酵过程中出现的产甲烷菌群,加速产氢反应器的启动.  相似文献   
767.
利用FISH和DGGE对产甲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邢薇  左剑恶  孙寓姣  李建平 《环境科学》2006,27(11):2268-2272
利用FISH和DGGE技术对厌氧反应器内处于不同运行阶段的4个产甲烷颗粒污泥进行研究,考察其中真细菌和古细菌的种群结构,并对其中的优势古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FISH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中真细菌含量明显高于古细菌,真细菌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外层,古细菌则主要分布在内层;DGGE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COD负荷的增加以及运行时间的延长,真细菌种群结构相对较稳定,而古细菌种群结构则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其中占优势的古细菌种类逐渐减少;将有代表性的7个古细菌条带切胶回收并测序,结果显示,反应器运行后期占优势的菌种主要包括甲烷微粒菌(Methanocorpusculum)、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髦毛菌(Methanosaeta)等.  相似文献   
768.
回灌渗滤液VFA浓度对填埋层甲烷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稳定产甲烷阶段的填埋层具有降解回灌渗滤液有机物的能力,但高浓度渗滤液的主要组分(挥发性脂肪酸(VFA))可能影响填埋层的甲烷化代谢,导致填埋层对回灌渗滤液有机物降解效率恶化.采用实验室模拟填埋柱回灌不同ρ(VFA)模拟渗滤液的方法,研究不同VFA负荷对稳定产甲烷阶段填埋层甲烷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产甲烷填埋层具有处理高ρ(VFA-C)渗滤液的能力,其有机碳的转化能力小于1.0 g/(kg·d);当回灌渗滤液中的ρ(VFA-C)大于14.8g/L(有机负荷为2.2 g/(kg·d))时可抑制填埋层的甲烷化代谢,但这种抑制可随着回灌渗滤液中ρ(VFA-C)的降低而得到解除;为保证填埋层内垃圾的降解,应控制回灌渗滤液的有机负荷不超过1.0g/(k·d).   相似文献   
769.
采用两级UASB与好氧组合工艺处理早期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系统出水按不同比例回流到一级UASB中进行反硝化,同时进行产甲烷反应,有机物在二级UASB中被进一步降解,好氧池完成剩余有机物的去除和氨氮的硝化.启动阶段通过对原渗滤液不同比例的稀释,分5次逐步提高进水浓度,启动结束时完成了对原渗滤液的高效处理.在进水COD浓度从3000 mg/L提高到15000 mg/L,氨氮浓度从250 mg/L提高到1400 mg/L时,最终COD去除率稳定在92%左右,氨氮去除率可达99%以上,一级UASB中反硝化率接近100%,回流比为300%时系统总氮去除率为70%~80%.  相似文献   
7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