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248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31.
采用OECD专家组推荐的计算方法,在对比IPCC和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NCCG)第三工作组给出的碳排放系数后,在昆明市对外公布的2008年工业能耗统计数据基础上,对昆明市的工业碳排放进行了估算。还对昆明市的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昆明市工业碳排放的行业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32.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某LNG工程冷排水中的余氯排放,并通过毒理实验研究海洋中余氯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 Boone,1931)幼体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幼体在设定的0.00、0.02、0.08、0.14、0.20、0.26 mg/L浓度条件下,存活率分别为100%、100%、88.89%、61.25%、56.25%、20.83%,表现出存活率随着余氯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得到其拟合趋势线为y=-2.725 7χ~2+3.2307χ+101.24。根据余氯扩散场预测数模,0.01、0.05、0.10 mg/L 3个余氯浓度的最大扩散面积分别为0.248、0.047、0.010 km~2,内插值法求出水体中对应的虾类幼体的致死率分别为0.00%、5.56%、20.32%。结合渔业资源损失评估公式W=D×V×M估算,该LNG工程余氯排放对临近海域幼虾的损失量为0.583×10~3ind.。2010年9月调查数据表明,该海域幼虾的尾数密度为9.17×10~3ind./km~2,远低于2009年同期该海域调查所得虾类幼体的尾数密度125.41×10~3ind./km~2。但根据调查资料,2010年9月该海域调查所得的虾类幼体比(7.76%)远低于2009年9月(69 38%)。由此推测,该海域2010年9月虾类幼体数量显著减少并不是余氯排放引起的。  相似文献   
333.
伯鑫  傅银银  丁峰  刘梦  徐楠  刘加刚 《环境工程》2012,30(5):71-76,99
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大气环评工作采用估算模式(SCREEN3)来确定评价等级,而进一步预测模式AERMOD的实际预测结果与SCREEN3的估算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新一代估算模式AERSCREEN耦合了AERMOD的相关内核(AERMOD、AERMAP、BPIPPRM),能快速计算污染源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的浓度结果。为了解不同估算模式的差异,采用平坦地形、不同下垫面、不同污染源参数条件下的案例,对比估算模式AERSCREEN与SCREEN3的计算结果,并分析估算模式与AERMOD预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34.
张辉  贾思宁  范菁菁 《环境工程》2012,(3):59-62,30
SO2、NOx和CO2是燃气和燃煤电厂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以三种污染物排放估算方法为基础,比较了几种机组容量下,燃气机组和燃煤机组污染物的排放量。结果表明:燃气电厂因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显著优越性,是解决电站环境污染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335.
水质模型在东莞污染源负荷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水环境规划中经常碰到的污染源数据缺失问题,以水质数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污染源-水质响应关系,建立了从水质监测数据推算污染源负荷的计算方法.主要步骤包括:通过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负荷和水质数据之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估算污染源负荷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方程;优化问题求解,评估污染源负荷估算效果,确定污染源负荷. 同时,以东莞市为例,对该市用水量和污染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圣维南方程,建立了一维河流水质模型. 最后以东莞市2005年水质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比实测水质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对东莞市2005年的污染源负荷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东莞2005年生活和工业污染源CODCr排放量为25.2×104 t,其中,生活源占60.4%,工业污染源占39.6%. 东莞污染源负荷估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当时条件下的水质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36.
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产生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含有约60%左右的甲烷,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有效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对填埋气产气量及产气速率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而填埋气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文章据此对各种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产生量及产气速率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按照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进行了分类,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同时对先进国家的经验模型进行了剖析,为填埋气的利用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37.
对当前国内外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估算方法进行对比,从居民生活消费能源的界定和估算方式的选择2方面入手,分析各种估算方法的优缺点,为我国合理准确的估算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38.
随着对碳气溶胶吸光性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吸光有机碳——BrC(brown carbon,棕色碳)的吸光问题成为继BC(black carbon,黑碳)之后国际大气环境领域的新热点. 基于已有的研究报道,将BrC大体分为焦油类物质、类腐殖质(HULIS)和其他吸光性有机气溶胶三大类,其来源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2种. 由于BrC缺少BC所具有的类石墨烯结构,致使颗粒间较为分散,加之含氧官能团比重较高,因而在水及有机溶剂中均有较强的可溶性. BrC的光学性质通常借助AAE(ngstrm吸收波长指数)、MAE(质量吸收效率)、RI(折射率)及SSA(单次散射反照率)来表示,其中由于BrC分子结构中缺少sp2杂化成分,形成了区别于BC的典型特征,即AAE>1(而对于BC,其AAE=1)). 虽然已有借助于光学法、热光法、化学法和质谱法进行BrC测定的报道,但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测定方法和参考物质,测定结果实际依赖于选定的测定方式. 在排放估算研究方面,BrC远落后于BC,致使有些排放估算方法多以相伴的BC排放量作为参照. 建议今后对BrC研究应主要面向气候影响、生成机理、测定方法、排放因子与控制策略等领域来展开.   相似文献   
339.
通过监测规模化奶牛场夏、冬两季奶牛氮、磷摄入量与排出量,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估算模型,以估算夏、冬两季奶牛场氮、磷排放量。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每头成年奶牛每日粪、尿平均排出量分别为31.14和13.90 kg。泌乳牛夏、冬两季通过粪、尿排出的氮、磷总量分别为270.71和66.67 g·d-1,比干乳牛分别高16.4%和19.2%,比育成牛分别高150.7%和174.0%。不同生理阶段奶牛每日通过饲料摄入的氮、磷总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泌乳牛、干乳牛和育成牛。每日通过粪、尿排出的氮、磷总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P0.05),而且奶牛通过粪、尿排出的氮、磷占氮、磷摄入量的50%以上;夏、冬两季奶牛粪、尿、奶中氮、磷排出量与通过饲料摄入的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利用拟合的回归方程建立基于奶牛饲料氮、磷摄入量的粪、尿中氮、磷排出量的估算模型,该模型可为奶牛场粪便管理及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0.
在事故现场勘查的基础上,通过材料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与断口、碎片附着物以及充装气体成分等检测和试验,结合爆炸能量的理论估算,对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的性质和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瓶体存在的脱碳、微裂纹及局部腐蚀凹坑这些类裂纹缺陷在爆炸产生的巨大载荷下诱发了气瓶的开裂及扩展,其宏观断口表现为韧脆交替的快速断裂特征。依据碎片抛射距离估算的气瓶实际爆炸能量远大于其发生物理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气瓶爆炸属于化学爆炸。气瓶内存在的碳烃类油脂有机物以及瓶阀关闭时产生的摩擦热或静电火花是氧气瓶发生化学爆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