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4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93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91.
研究了不同作用时间(0、24、48、96和120 h)下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照组、1、3、5和10 mg·L-1)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清SOD、AKP、溶菌酶和补体C3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照组、1、3、5和10 mg·L-1)胁迫下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结果显示:在1.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SOD活性在24 h受到诱导;在3.0、5.0和10.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SOD活性均受到抑制,最大抑制率分别达18.85%、23.47%和38.46%。在1.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AKP活性在0-96 h呈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5.0和10.0 mg·L-1实验组的血清AKP活性在24-120 h则一直受到抑制。1.0 mg·L-1实验组的罗非鱼血清溶菌酶活性在24-120 h一直无显著变化,3.0、5.0和10.0 mg·L-1实验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1.0 mg·L-1实验组的罗非鱼血清补体C3活性在各个采样时间下均大于对照组,而5.0和10.0 mg·L-1实验组补体C3活性始终受到抑制。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实验研究显示,置于3.0、5.0和10.0 mg·L-1的罗非鱼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3.33%、46.67%和6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g·L-1实验组,表明氨氮质量浓度超过3.0 mg·L-1能够增加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本实验认为,超过3 mg·L-1的氨氮质量浓度胁迫能够显著降低罗非鱼的免疫力,增加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因此在罗非鱼健康养殖中,调控并降低氨氮质量浓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2.
甲醛会对人体健康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然而,在特殊职业及装修过程中却难以避免与甲醛的接触,这就要求大家了解并防范甲醛中毒。  相似文献   
93.
<正>甲醛(HCHO)是一种无色、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醚,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装修和家具中含有的甲醛,其释放期长达3~15年。甲醛对  相似文献   
94.
针对普通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收敛慢,很难对输油泵有效控制的问题,介绍了基于免疫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方法,以便能够对管道流量、入口压力、出口压力进行协调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95.
对PCB测定中所使用的Aroclor和单体标准品的区别、联系和使用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PCB测定中的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的优点、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对今后的PCB的测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6.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研究对象,研究DEHP对其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将成年马氏珠母贝暴露于不同浓度(0.5、2.0、8.0、16.0 mg·L-1)的DEHP中,暴露14 d后测定血细胞数目(THC)、吞噬能力(phagocytic activity)、细胞膜稳定性(cell membrane stability)、脂质过氧化程度(LPO)和总谷胱甘肽含量(T-GSH)的变化。结果显示,血细胞数目随DEHP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0.5 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吞噬活力均随DEHP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LOEC值分别小于2和8 mg·L-1。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染毒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在8 mg·L-1浓度组达到最高值,之后降低,与之相应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LOEC2 mg·L-1。8mg·L-1浓度组的总谷胱甘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LOEC8 mg·L-1。研究结果表明:DEHP染毒14 d对马氏珠母贝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同时还会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效应,在所测试的指标中,血细胞计数对DEHP的胁迫最敏感(LOEC0.5 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敏感性次之(LOEC2 mg·L-1)。  相似文献   
97.
细颗粒物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数目迅猛增加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区域灰霾现象频发,细颗粒物的环境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细颗粒物由于其成分、粒径与来源等的多样性,对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和复杂.细颗粒物可通过破坏组织屏障、损伤免疫细胞、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等方式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致病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对细颗粒物致人体的免疫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开展此类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
与传统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2,3,7,8-TCDD以及采用毒性较大的2,3,7,8-TCDD做标准曲线不同,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PeCDFs以及HxCDFs,并且采用新型毒性较低的2,4,5-TCP-(Gly)2制作标准曲线,同时优化了此种反应系统的反应条件,并采用此系统分析了来自中国的24个废气样品,计算出了换算方程,将结果与HRGC-HRMS进行了比较,呈现了良好的相关性,两者的相关系数R2为0.944,在中国可以应用此方法来进行二噁英类筛查性分析.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人类近亲恒河猴piwil1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差异,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恒河猴piwil1基因,并对其编码产物进行了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检测了piwil1 mRNA在成年恒河猴10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最后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了PIWIL1蛋白在成人、成年恒河猴和幼年恒河猴睾丸组织中表达的异同.结果表明,恒河猴piwil1基因全长2 586 bp,编码861个氨基酸,氨基酸数目与人类piwil1基因相同.恒河猴PIWIL1蛋白与人的PIWIL1蛋白序列同源性达99%,均含有PAZ结构域和Piwi结构域.在成人和成年恒河猴的睾丸组织中,PIWIL1蛋白均在精母细胞和精细胞的胞浆中表达,而在幼年恒河猴睾丸组织中,PIWIL1表达与成年恒河猴相比存在差异,表达量相对较低,且主要表达于生精小管的细胞的细胞核上.上述结果提示,PIWIL1蛋白在成人和成年恒河猴可能具有相同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中PIWIL1蛋白的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0.
试验设置了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空白对照、0.75 mg·L-1、1.50 mg·L-1、3.00 mg·L-1和5.00 mg·L-1),研究了亚硝酸盐氮胁迫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补体 C3)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 C3活性均呈现出随亚硝酸盐氮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且当亚硝酸盐氮浓度小于1.50 mg·L-1时,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 C3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低于1.50 mg·L-1的亚硝酸盐氮不会对罗非鱼机体免疫力产生显著影响;而高于3.00 mg·L-1的亚硝酸盐氮胁迫能够显著(P<0.05)降低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 C3活性,最大下降率分别达到31.75%、27.40%、14.43%,从而显示出高浓度亚硝酸盐氮(>3.00 mg·L-1)能够对罗非鱼机体产生强烈的氧化胁迫和免疫损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罗非鱼对致病菌的易感性.本研究认为,3.00 mg·L-1可能是亚硝酸盐氮胁迫引起罗非鱼机体免疫力显著降低的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