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355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研究采用铁为阳极电化学法处理直接黄11染料模拟废水脱色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影响因素包括:电流密度、pH值、染料浓度和电解质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大有利于染料废水脱色,但能耗消耗大;初始溶液在中性条件下不仅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而且脱色能耗较低;随着染料初始浓度增加脱色率和脱色能耗降低的趋势;随着电解质浓度升高染料脱色率下降的趋势,脱色能耗先减少,然后缓慢增大。在染料初始浓度50 mg/L、pH值为7.11、电流密度2.083 mA/cm2、电解质Na2SO4浓度0.01 mol/L、温度20℃、搅拌速度600 r/min、电解时间60min条件下,脱色率达到92.2%,脱色能耗1.709 kW.h/kg染料。  相似文献   
22.
孙钰 《环境保护》2011,(16):32-33
黄河源区正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本刊记者通过参加黄河十年行2011年度媒体考察活动,得以亲身观察和记录了一些东西,应该说,母亲河隐忧不少。所幸,保护她的努力一直在继续。  相似文献   
23.
王兵  温奋翔  肖波 《环境科学》2016,37(9):3447-3452
为了对挺水植物在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为对象,通过模拟水培实验,对比研究了6种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10.68、23.88、42.22、63.33、82.92、97.13 mg·L~(-1))下,黄菖蒲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氮累计吸收量以及对硝态氮去除效果的差异,以期明确模拟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对黄菖蒲生长及其氮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不同硝态氮质量浓度对黄菖蒲地上部分(茎叶)生长的影响大于地下部分(根);当硝态氮质量浓度为10.68 mg·L~(-1)时,黄菖蒲的根冠比增加;当硝态氮质量浓度为42.22~97.13 mg·L~(-1)时,黄菖蒲的根冠比减少.其次,黄菖蒲适宜生长的硝态氮质量浓度为23.88~63.33 mg·L~(-1);硝态氮质量浓度低于10.68 mg·L-1或高于82.92mg·L-1时,均会对黄菖蒲的叶绿素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再次,黄菖蒲对氮的累积量随硝态氮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地下部分对氮的累积能力优于地上部分;6种浓度下,单株黄菖蒲的氮累计吸收量为10.56~75.43 mg,其地下部分依次为地上部分的7.2、2.3、2.5、2.1、1.6以及1.5倍.此外,黄菖蒲对氮的利用效率与硝态氮质量浓度之间成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且地上部分的氮利用效率高于地下部分.最后,黄菖蒲对硝态氮的去除率随硝态氮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6种浓度下黄菖蒲对硝态氮的去除率介于94.9%和99.3%之间,且水体中硝态氮质量浓度随时间延续呈指数函数降低.结果表明,黄菖蒲对硝态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黄菖蒲的生长及其对氮的吸收与去除效率受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影响显著,且地上部分较地下部分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4.
采用菲咯嗪法对黄渤海沿岸部分地点2009年表层水样以及山东荣成湾内的天鹅湖、近岸和远海部分站点2009~2011年采集的表层水样进行了Fe含量的测定,此外还检测了天津、荣成及日照采集的地下水水样。结果显示渤海沿岸除河北秦皇岛东山浴场,营口、秦皇岛西浴场、天津、东营支脉河口和昌邑沿岸表层水样的Fe(Ⅲ)以及Fe(t)浓度明显高于山东省黄海沿岸,而黄渤海沿岸各水样中Fe(Ⅱ)浓度均较低且差异不明显。荣成湾近岸和远海以及其内的天鹅湖站点水样的Fe(Ⅱ)、Fe(Ⅲ)和Fe(t)浓度周年变化不明显,Fe(t)浓度总体上为天鹅湖近岸远海。地下水中Fe(Ⅲ)浓度高于Fe(Ⅱ),但一些地下水中Fe(Ⅱ)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5.
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底泥中溶质氮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强坤  胡亚伟  宋常吉  彭聪 《环境科学》2016,37(8):2973-2978
沟渠系统"过程拦截"是现阶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底泥-植物系统内各介质间非点源溶质迁移转化机制不清的现状,本研究以天然沟渠为对象,以非点源溶质氮为例,通过2014年3月~2015年2月现场监测试验,分析了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及底泥中非点源溶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沟渠纵向,试验沟渠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底泥中总氮含量均呈现一定程度递减趋势,表现出沟渠系统对非点源溶质的净化作用;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底泥中总氮含量在沟渠横断面分布存在较大不均匀性,其分布特征与断面形态、流量变化过程、流速分布等因素有关,其中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均衡度为76.89%,底泥中总氮含量均衡度为57.04%;试验期内,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呈"凹"形变化、底泥中总氮含量呈"凸"形变化,二者表现出相逆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6.
<正>幼儿园、校车、落水、遇难……这些词拼成的悲剧图景,也让公众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让公众痛心的,不只是11人遇难的惨重,更有悲剧的似曾相识。如果说,2011年"11·16"甘肃正宁校车事故等算是殷鉴在前,那7月10日这次湘潭校车落水事故则昭示着,仍有太多教训未汲取、太多漏洞未填补。涉事校车系面的改装就眼下看,涉事校车翻入水库,具体原因固然还在调查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跟几个因素有着直接关联:首先,该校车其实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校车",而是由面的改装而成,没有校车运营资质;其  相似文献   
27.
多环芳烃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生物修复处理具有费用低、效果好、污染物残留量低、不产生二次污染、能够保持或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等优点。实验分别在对单一菌株、两两混合菌株及三株菌混合等三种情形下,对蒽、菲、芘的降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菌株对蒽、菲、芘有一定的降解能力,菌株混合时,对蒽、菲的降解率有所提高;三株菌种混合时,黄杆菌对放线菌、红球菌的生长过程有抑制作用;蒽、菲、芘的降解过程会不断交替进行着产酸和脱羧过程,使降解液pH值出现波动;同时在降解过程中,菌体能产生表面活性物质,这有利于蒽、菲、芘的生物降解转化。  相似文献   
28.
以粉煤灰为载体,制备铁/粉煤灰负载型催化剂,并利用该催化剂催化H2O2氧化降解活性黄染料废水,探讨了H2O2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染料初始浓度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染料废水COD去除率和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染料废水COD初始浓度为200 mg/L,初始pH值为1.7,投加0.5 g/100 mL催化剂及加入1.0 mL浓度为1.13 mol/L的H2O2溶液时,处理效果最好,此时染料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到63%和99%,并且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利用该负载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减少活性黄染料废水中Fe3+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29.
30.
泥石流入汇的危险性判别指标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比单沟和区域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提出了利用影响度、危险度和危害度 3项指标判别汇流区泥石流入汇危险性的设想 ,分析了泥石流入汇可能引起堵江的影响因子。作为尝试 ,给出了判别指标的计算公式 ,经实例验证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可作为规划设计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