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33篇
  免费   886篇
  国内免费   3653篇
安全科学   679篇
废物处理   458篇
环保管理   1052篇
综合类   8802篇
基础理论   1634篇
污染及防治   1908篇
评价与监测   275篇
社会与环境   118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532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434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499篇
  2014年   837篇
  2013年   604篇
  2012年   701篇
  2011年   764篇
  2010年   703篇
  2009年   721篇
  2008年   728篇
  2007年   816篇
  2006年   751篇
  2005年   667篇
  2004年   640篇
  2003年   624篇
  2002年   460篇
  2001年   380篇
  2000年   329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268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95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充分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及案例分析法,从教师自身环境素养状况、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现状、教师对学生环境素养的评价、学生环境教育及活动参与的态度及程度等4个方面,对南充市中学生的环境素质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充市中学生的环境素养处于低等水平,尤其是在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学校重视程度和较重的课业负担是影响学生参与环境行动的主要因素;(3)南充市教师环境教育能力弱,环境素养培养方式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本文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环境素质的培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改善中学生的环境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特点、危害,综述了氧化-絮凝-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生化联合处理工艺的特点、适用性及处理效果,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压裂返排液中COD等污染物可以有效去除,出水可以达标。并对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回收重复利用是未来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来源含盐废水的特点,重点阐述了碱渣废水和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工业化分质处理方法。碱渣废水经WAO、QBR等技术预处理后,能够满足污水厂进水要求。循环冷却排污水通过以电渗析、反渗透为主体的工艺处理后,可以直接回用于循环冷却水补水或锅炉用水。同时总结了目前污水处理厂含盐废水处理工艺,并对生化单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进水可生化性、选择合适处理工艺、优化处理设施、驯化培养适宜微生物以及稳定进水水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4.
《中国环保产业》2015,(1):65-66
由福州光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复合酶生物促进剂-组合型生物包污水处理技术,适用于农村和城镇无组织排放污水、河道雨污排放口的生化系统。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1)利用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培养生长在填料上的多种微生物,增强了生物包抗污染物负荷冲击能力,并结合水生植物丰富了生物膜及水体生态系统,从而达到辅助脱氮和深度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995.
前沿动态     
《绿色视野》2015,(4):4-5
国际动态欧盟支持对粮食型生物燃料严格限制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近日投票,支持对粮食作物合成的传统型生物燃料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根据当前欧盟立法规定,各成员国需确保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行业所消耗能源中的占比至少达到10%。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日前同意,粮食作物合成型生物燃料在交通行业所耗能源中的占比不应超过6%,低于去年各成员国认可的7%。气候变化严重损害农户据联合国最新报告,未来几十年  相似文献   
996.
附着硅藻指数在河流水质监测中的适用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西龙江和柳江中段共18个样点进行了附着硅藻的采样调查,并采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最优分割分类法、箱须图法、逐步判别分析法和双向指示种分类法等数学方法研究分析了16个硅藻指数在龙江与柳江中段水质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次4组不同水质类别中,IPS(Specific Pollution Sensitivity Index)和TDI(Trophic Diatom Index)指数与样点的箱须图都表现出合理的趋势,而且IPS和TDI间、及与环境因子及其他硅藻指数间的相关性显著.表明IPS和TDI适合进行龙江与柳江中段的水质生物监测评价,而本文提出的硅藻指数适用性技术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7.
利用从土壤铁锰结核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的4株锰氧化菌,研究了不同pH、Mn(Ⅱ)初始浓度下菌株的锰氧化效率及生长情况,并用SEM-EDS及TEM对菌株WHS26、GY16形成的生物氧化锰及水羟锰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H及Mn(Ⅱ)初始浓度对菌株的锰氧化效率均有影响,4株菌在pH 7~8、Mn(Ⅱ)初始浓度为10~20 mmol·L-1时,锰氧化效率最高;GY16、WHS26形成的生物氧化锰的形貌与化学合成的水羟锰矿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胶膜状附着在菌株表面,后者呈结晶态.该结果可为生物氧化锰应用于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8.
由"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主导发生的以甲烷和亚硝酸盐为底物的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反应(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oxidizing,n-damo)的发现,将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和氮循环以新的方式结合起来.本研究以夏季和冬季江阴稻田土壤柱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稻田土壤M.oxyfera-like菌的时空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考察.M.oxyfera-like菌16S rRNA基因的定量PCR结果显示M.oxyfera-like菌的丰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无明显季节性差异,60~200 cm深度的稻田土壤是M.oxyfera-like菌的高丰度区域.M.oxyfera-like菌pmo 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M.oxyfera-like菌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时空异质性,且生物多样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果都说明江阴稻田深层土壤(60~200 cm)是适宜M.oxyfera-like菌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9.
水蚯蚓能通过摄食剩余污泥而使污泥减量,但剩余污泥中常含有各种重金属污染物.本文以颤蚓科蠕虫(Tubificidae)为研究对象,以六价铬为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考察运行工艺参数:初始铬浓度、p H、水蚯蚓投加量和温度对水蚯蚓吸持六价铬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浓度范围内(0.1~8.0 mg·L-1),水蚯蚓对六价铬的吸持速率随铬浓度的增大而加快,单位质量吸持量从14.4 mg·kg-1(以干重计,下同)增加到312.7 mg·kg-1,但六价铬的吸持率却随Cr6+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 H从6.0增加到8.0,水蚯蚓对六价铬的吸持速率随p H的上升而提高,吸持率和单位质量吸持量先明显增强,p H达到7.5后逐渐趋于平衡,即吸持最佳p H为7.5;水蚯蚓投加量从1.0 g(以湿重计,下同)增加到5.0 g时,吸持速率及吸持率均上升,但单位质量吸持量却随着水蚯蚓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少;当温度在10~20℃范围内时,水蚯蚓对六价铬的吸持速率相对较慢,到25℃时,吸持速率明显加快,吸持率和单位质量水蚯蚓的吸持量的变化趋势与吸持速率的变化相一致,但当温度达到30℃,水蚯蚓会大量死亡,综合考虑,处理系统最佳温度宜控制在25℃.  相似文献   
1000.
滤料粒径对BAF小尺度下流场形态及挂膜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颗粒粒径对曝气生物滤池(BAF)运行效果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方法分析了滤料粒径对曝气生物滤池流场形态及挂膜速度的作用机理.选用5个颗粒尺寸结构空间作为计算区域,利用Fluent软件对相同颗粒间隙、不同颗粒粒径下BAF小尺度下的流场形态进行模拟分析,并通过对3种粒径下流线图、速度矢量图、压力分布及湍流强度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颗粒粒径为3 mm时流场形态最好,最有利于气水混合及氧传质的进行.同时,为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对同种材质、相同运行条件下3种不同颗粒粒径进行挂膜速度对比,通过考察挂膜启动28 d的COD去除率变化及污泥生物量的对比分析,发现颗粒粒径为3 mm时,运行最为稳定,系统运行第16 d时就达到了80%的COD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