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73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为了建立一个自主、高效的细菌表面展示体系,利用野油菜黄单胞菌冰核蛋白N端结构域,将短小芽孢杆菌脂肪酶展示于大肠杆菌Rosetta 2(DE3)表面.采用细胞分级、脂肪酶活测定和His-tag In-gel stain分析等检测了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检测了不同底物、温度、pH和有机溶剂对酶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外膜成功展示,重组菌脂肪酶活为(74.6±4.5)U/g冻干细胞,展示水平为每个细胞表面19 267个脂肪酶分子;展示酶对中长链脂肪酸酯表现出较高的水解活性,最适pH为11.0,最适温度为40℃,且在40℃保温一周仍保持80%以上的酶活.本研究表明基于野油菜黄单胞菌冰核蛋白N端的展示体系是一种高效、稳定的细菌表面展示体系.  相似文献   
92.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3,(3):141-149
本文借鉴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江西省晚白垩世红盆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将江西省30余个残存盆地恢复为修水—武宁、清江—鄱阳、吉泰—信江、赣州—信丰及会昌—南丰5个原型沉积盆地。通过沉积环境研究,认为除会昌—南丰原型盆地在周田期有暂时性湖泊发育外,其它均为冲积扇、洪积扇沉积的"干汇水盆地";对各原型盆地的代表性地层逐层进行了古气候研究,共划分出短周期气候事件16个,中、长周期气候4个,并以世界性的极干旱气候期沉积物为基准面,以短周期气候事件为依据,逐层对各盆地的沉积物进行了等时或准等时对比。运用"基准面"升降旋回理论对江西省晚白垩世地层进行了层序及体系域划分,共划分出2个构造层序和6个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93.
为解决岩溶地区地下水非均质性所带来的获取各项参数难度较大的问题,围绕综合性指标"含水性",选取岩性、裂隙、岩溶发育程度3项评价指标,采用将模糊数学评判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岩溶地区地层含水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在三峡地区岩溶山区选取寒武系地层进行了方法论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岩溶山区寒武系地层的含水性表现为娄山关组>水井沱组二段>覃家庙组;对于不同的地貌类型,三峡地区岩溶山区寒武系覃家庙组地层的含水性强于盆山交界区覃家庙组地层的含水性。该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为后续岩溶含水系统划分提供依据,进一步服务于水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94.
西域砾岩是我国西北造山带(如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山前发育的一套晚新生代冲-洪积相沉积,其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的山体隆升、气候变化等信息,是研究盆山耦合、环境演变的良好载体。西域砾岩自首次命名以来,吸引了众多地学研究人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西域砾岩的岩性特征、沉积过程、地层年代、成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前人成果,结合自己研究取得的认识,总结了目前关于西域砾岩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为更好地揭示西域砾岩所记录的环境演化信息,需要进一步开展西域砾岩的物源研究,如锆石U-Pb年龄谱分析、重矿物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5.
本文以大连南海域三类疏浚物海洋倾倒区为例,对倾倒区海底地形地貌及浅地层调查技术中的单/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海底探测和声学浅地层剖面调查技术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倾倒使得海底地形发生明显变化,且相比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更能准确获取海底地形特征,推荐使用;由于倾倒造成微地貌与底质组成变化,侧扫声呐海底探测能明确识别出倾倒物质分布区域;而由于倾倒物质为与该海域沉积物组成差异不大的疏浚物,且近年倾倒量微小,声学浅地层剖面调查无法辨识倾倒物内部的期次分层,在该类倾倒区的监测中意义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96.
为更加实时、直观地体现矿井信息及三维地学信息,本文运用ArcGIS软件与SketchUp Pro软件,分别建立矿井三维地层模型,地表景观模型与工程巷道模型,最终在.NET与ArcEngine编程环境中实现原型系统集成并进行二次开发。经实践证明,本技术方案所实现的矿井模型三维可视化效果形象直观、沉浸感强,成果切实可靠。这对煤矿开采设计水平的提高及其应急管理决策支持软件的研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
98.
辽东湾固定冰形态特征与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辽东湾沿岸固定冰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比较与分析,将辽东湾堆积程度较严重、最大堆积高度较高、宽度较大、冰期较长的固定冰定义为稳定型固定冰;将堆积程度较轻、最大堆积高度较低、宽度较小、冰期较短的固定冰定义为不稳定型固定冰。对固定冰的三个组成部分:冰脚、搁浅固定冰和悬浮固定冰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悬浮固定冰所受的各种力,指出稳定型固定冰与不稳定型固定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应力,潮流应力与海岸抑制阻力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否。  相似文献   
99.
5.12,中华大地的一场震颤,震醒了我们对灾难的意识,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自从创世开始就遗留的谜团,科学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碰撞。《上帝的指纹》——1995年出版后迅速风靡世界,作者葛瑞姆·汉卡克通过一系列匪夷所思却又难以辩驳的论证,向读者揭示了一段与通常认知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史……  相似文献   
100.
雪冰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冰是温带和极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组份,它们不仅影响了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而且也能直接影响当地、区域以及全球环境范围内的化学行为。降雪能很有效地从大气中清除颗粒和气相的POPs。本文简要介绍了雪冰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科学意义,着重综述了POPs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雪冰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和雪冰中POPs的历史环境记录,并讨论了雪冰中POPs浓度的不确定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大气到冰川的过程并不容易理解,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沉积后的浓度存在不确定性。有机物沉积在积雪中后,随着积雪的老化和变形,它们能够随着融水迁移或者又挥发到大气中。全文最后对未来雪冰中POPs的研究需要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四点今后需加强研究的内容。由于青藏高原位于人类居住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可能在POPs全球输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后需加强青藏高原地区雪冰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有机污染物在雪冰中主要是通过光化学反应进行转化,雪冰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必须引起重视;随着雪冰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将会推动雪冰中痕量POPs的环境变化记录研究的发展;通过建立模型模拟预算和评价POPs在积雪中的物理化学行为,也可以利用模型模拟POPs在老雪中的命运,确定其在融水中成比例蒸发和渗浸的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