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可吸人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是现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声凝并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燃煤锅炉可吸人颗粒物排放的方法之一.在内壁光滑的圆筒反应器中.利用压电换能器产生行波可以对小颗粒产生凝并作用.凝并效率受到凝并时间、声强、声波频率以及烟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1~2.5kHz范围内,1.5kHz是较好的声波频率;在同一频率下,随着声强的增加,凝并效率会相应提高,同时能耗也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凝并效率也逐渐增加;对于PM2.5来说,最佳凝并时间为3.3s,凝并效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62.
介绍了一种燃煤电厂PM2.5捕集增效技术—烟尘预荷电微颗粒捕集增效装置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研究了双极荷电对粉尘凝并的影响及扰流柱的产涡效果,在中试平台上测试了热态模拟烟气条件下该装置的增效结果。该技术在300MW机组工程上应用的测试结果为:电除尘器出口PM2.5下降30%,烟尘总质量浓度下降20%。  相似文献   
163.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HFCC)可以大量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是实现混凝土绿色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设计方法,是HFCC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粉煤灰胶凝系数的概念出发,把粉煤灰作为混凝土的一个独立组分,区分其在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作用和微集料作用,建立了以单位用水量、水胶比、灰胶比和砂率为基本参数的HFCC配合比设计数学模型;推导了确定4个基本参数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164.
165.
为评估生态胶凝材料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从生命周期角度定量分析生态胶凝材料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等上游污染、加工制造以及现场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胶凝材料生产过程对海洋生态毒性方面的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淡水生态毒性、人类致癌毒性、人类非致癌毒性和陆地生态毒性。原材料消耗及辅助材料消耗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其中原材料消耗所带来的污染对近18种环境影响类型的贡献达50%以上。敏感性分析表明,降低原材料消耗是减少人类致癌毒性污染的最有效措施,降低辅助材料消耗在海洋生态毒性以及全球变暖上产生最明显的环境效益。此外,通过与传统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对比发现生态胶凝材料生产过程具有更良好的环保性能,尤其针对全球变暖、陆地生态毒性以及海洋生态毒性方面,体现出明显的环境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6.
针对油基岩屑脱油残渣末端处置难题,以脱油残渣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开展了制备复合胶凝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考察了不同原料配比对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配比,探究了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过程。脱油残渣对复合胶凝材料基本性能具有负效应,在最佳配比条件下(熟料∶石膏∶脱油残渣∶矿渣=71∶4∶7.5∶17.5),复合胶凝材料性能满足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P·C 32.5R等级要求。脱油残渣中硅铝质物质在熟料水化产生的OH-和Ca2+作用下发生二次水化反应形成部分C-S-H凝胶以及钙矾石,进而与熟料水化形成的产物相互交错生长,赋予力学性能。利用脱油残渣制备复合胶凝材料有效解决脱油残渣末端处置问题,从而为脱油残渣的资源化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