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53篇
安全科学   693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281篇
综合类   970篇
基础理论   121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69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7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开展短期内高浓度空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以及健康经济损失研究,对推进城市大气污染防控,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选择2013年1月发生的北京市雾霾重污染事件,采用泊松回归模型评价全市居民对10~15日高浓度PM2.5暴露的急性健康损害风险,并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估算人群健康损害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短期高浓度PM2.5污染对人群健康风险较高,约造成早逝201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1 056例,心血管疾病住院545例,儿科门诊7 094例,内科门诊16 881例,急性支气管炎10 132例,哮喘7 643例.相关健康经济损失高达4.89亿元(95%CI:2.04~7.49),其中早逝与急性支气管炎、哮喘三者占总损失的90%以上.建议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终点的健康风险进行健康预警并开展及早医学干预,以降低类似空气重污染事件给居民健康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132.
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4,他引:15  
在北京地区,除冬季供暖期外盛夏也是雾-霾天气的高发季节,与我国南方不同.使用微波辐射仪、风廓线和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大气成分观测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季持续6 d的2个雾-霾过程形成和维持机制的异同.冬季雾-霾过程出现在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多短波活动的背景下,其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是边界层内始终有逆温层、地面弱风场、底层湿度逐渐增大.逆温层昼高夜低、湿度昼小夜大是影响PM2.5质量浓度和能见度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在雾-霾天气持续期间地面弱风场能够维持主要源于冷空气势力弱、常不能影响到地面.此外,入夜后地面迅速辐射降温、边界层上层有暖平流以及空气过山后下沉增温在逆温层的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夏季持续性雾-霾天气,气溶胶区域输送、环境大气保持对流性稳定、空气的高饱和度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在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下对流层低层盛行偏南风,北京的PM2.5质量浓度随着偏南风风速增大升高.对流层底层系统性偏南风与北京附近的山谷风共同构成了从北京以南气溶胶累积地向北输送的机制.夏季雾-霾过程低层没有逆温,但是北京上空一直维持超过200 J·kG-1的对流抑制能量,它同样限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夏季自由对流高度也存在昼夜变化,其对PM2.5浓度和能见度的作用与逆温层高度升降相同.因此,冬、夏个例分别代表了2种不同类型的持续性雾-霾过程,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环流型.  相似文献   
133.
以北京北护城河周边区域为例,探讨了降雨和土地利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选取了2011-2012 年4-11 月的15 场降雨,分别代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6 个雨量级。利用校准的雨洪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分别模拟每次降雨事件下研究区7 个控制断面的地表径流深度。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深度随降雨量的增加显著线性增加。当降雨量在不同量级之间变化时,地表径流深度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降雨事件中,降雨量和地表径流深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地表径流深度在某一时刻的值的高低均决定于之前1~2 h 的降雨量,而地表径流深度的总体上升或下降趋势均决定于前期累积的降雨量。地表径流深度随渗透面积比例的增加显著下降,且变化曲线存在临界阈值(为15%~20%)。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时,渗透面积比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汛期城市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减少城市内涝提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4.
苏州市城区河道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时城区河道环境整治水质变化的实时跟踪监测,系统采用小型、节能、低噪的智能子站、免试剂的监测方法和多重保障的安防措施,集监控评价发布为一体化,体现了绿色监测的理念,且与大型水站同样具有较强的野外适应能力和无人值守智能监测的特点.本文就系统的构架以及系统所具有的4个方面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在系统建设中的站点选址、对监测结果的有效利用、运行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免试剂监测方法的适用性等几方面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35.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污水资源化将城市污水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达标的、可供人们二次利用的合格水资源,既能增加水源,又能减少水环境污染,是解决北京目前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加快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6.
首先以新建城区规划环评的概念为基础,重点研究幕景分析法,在深入分析其基本概念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幕景分析法在评价区域开发环境影响的优势,实证研究幕景分析法在新建城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为今后新建城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7.
2014年北京市城区臭氧超标日浓度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程念亮  李云婷  张大伟  陈添  王欣  郇宁  陈晨  孟凡 《环境科学》2016,37(6):2041-2051
根据2014年1~12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监测的O3浓度数据,综合探讨了北京市O3的时空分布及与其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全年O3小时平均浓度约为56.18 μg·m-3,O3超标日小时平均浓度约为148.05 μg·m-3且超标日主要集中在5~9月;超标日O3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06:00或07:00为低谷,15:00、16:00左右达到峰值;超标日O3浓度在09:00~23:00明显高于夏季同时间段浓度平均;空间分布上中心城区站点O3浓度相对较低,而城区西部植物园站点浓度最高;统计的2014年北京市O3超标日地面形势场3种类型高压类、低压类、均压类各占16%、36%、48%;超标日O3浓度与气压、湿度、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2014年5月29日~6月1日北京市发生的一次O3重污染过程是由本地光化学污染及区域输送造成的,区域输送对北京市O3浓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天河区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区面积137.38km2,2007年末常住人口111.85万人。经过建区23年来的快速发展,天河区已经成为广州市新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并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近年来先后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社医卫生服务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誊称号。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中,天河区提出了“政府主导、文化培育”的工作思路,以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9.
图片新闻     
《环境教育》2009,(10):83-83
北京,地坛,中午11点,烈日下的冰孩子逐渐消融。这是由绿色和平组织组织的哥本哈根倒计时一百天特别活动的一幕。这次活动用取自长江、黄河和恒河三条大江源头的冰川融水制作成冰雕,在北京和印度新德里同时展出。出自名家之手的一百个“冰孩子”,在全球变暖的危机中将难以幸存,等待他们的命运唯有在烈日下溶化消失。  相似文献   
140.
透视国学热     
张鹏  李婷 《绿色视野》2009,(8):44-51
似乎在不经意间,“国学”就流行起来了。刚刚过去的高考,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被网友们评为今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一度引发了社会对于国学的关注热潮。再往前追溯,最具影响力的莫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让世界为之深深震撼。而孔子学院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开花,易中天、于丹等“国学超男超女”的走红,私塾的出现,穿汉服行成人礼,汉式婚礼……这一切,足以证明“国学热”在全球加速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