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49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626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9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西宁市大气污染来源和输送季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娜  余晔  马学谦 《环境科学》2021,42(3):1268-1279
在2016~2018年西宁市大气污染物PM10和PM2.5季节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YSPLIT模式和GDAS资料计算了逐日72 h气流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确定气流输送路径及其对日均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运用TrajStat软件提供的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不同季节影响西宁市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及贡献.结果表明,输送来源位置多分布在西宁的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周边及邻近区域垂直高度较低.输送路径主要受西风、偏西风、西北、西南和偏东气流的影响.距离短、高度低和移速慢的气流轨迹出现概率最高,是最主要的输送路径,该路径在春夏秋三季来源于青海,冬季则源自新疆,省内输送占主导地位,且不同输送轨迹对PM10和PM2.5浓度影响不同.污染气流主要来自青海省内源、新疆外源及新疆以西的境外源,源地多沙漠和戈壁等脆弱地带分布.潜在源区范围及贡献大小有明显季节差异,冬季范围广且贡献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最主要潜在源区位于青海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新疆南部、中部和东部,其周边地区为中等贡献潜在源区.  相似文献   
922.
太行山两侧污染物传输对横谷城市气溶胶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7~2019年太行山横谷城市阳泉PM10和PM2.5逐时浓度资料和对应时刻风速风向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通过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方法分析了横谷城市气流输送特征及对阳泉市气溶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太行山两侧大气污染物的交换特征.阳泉市气溶胶日变化为单峰单谷型,冬季最高值出现在10:00~11:00,其他季节多在09:00,最小值均在15:00~16:00;月际变化呈1月最高、8月最低.受横谷地形影响,地面风向以偏东风和偏西风频率最高;除小风天气外,春秋季偏西风引起的沙尘天气和冬季偏东风输送也会引起阳泉气溶胶浓度升高;后向轨迹结合污染特征显示,各季节污染轨迹占比为春季26.2%、秋季36.4%和冬季33.7%,主要分布在阳泉的西南和东南区域,冬季在东北区域也有分布;山脉两侧均存在显著的细颗粒物传输,而起源或途经太行山西侧的轨迹粗颗粒物输送亦相对较多;污染轨迹中偏西气流输送对PM10超标率影响更大,偏东气流则主要影响PM2.5的超标率.不同季节阳泉市气溶胶主要污染潜在源区存在差异,春季为西南和东南两区域;秋季为西南及偏南区域,冬季主要位于偏南和偏东方向区域,山西东南部及与河南北部交界区域是主要的污染贡献源区,太行山两侧通过井陉通道进行大气污染物的相互传输过程显著,其中东向西的PM2.5传输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23.
《环境》2005,(10):83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极端形式。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相似文献   
924.
河流底泥中DO和有机质对三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大型静态土柱模拟实验,研究氮在上覆水和孔隙水中的分布特性和释放特性,在控制氧气和底泥w(有机质)的条件下,连续观测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简称三氮,三者之和为总无机氮)质量浓度变化,并对其垂向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水体底泥释放氨态氮与反硝化作用达到平衡的时间受通氧条件影响明显;总无机氮质量浓度(ρ(TIN))在各柱的孔隙水、水土界面处和上覆水中的变化各异;在w(有机质)高的底泥中,有机质是影响总无机氮释放的最大因子,而在w(有机质)低的条件下,DO是影响总无机氮释放的最大因子.   相似文献   
925.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梁宏  刘晶淼  李世奎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526-534,677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基GPS观测资料、M O DIS卫星遥感资料和N 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3~3.0cm之间,高原其它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2~2.0cm之间;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的导流作用非常显著,是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地区的重要途径;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决定了青藏高原地区南湿北干的大气水汽分布特征,而大气环流变化则是造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6.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水平输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环境污染规律.利用区域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MM5模拟2004年1,4,7和10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象场.结果表明:冬季,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地面及500 m高度层主要为西北风控制,输送气流主要来自西部内陆地区;春季,盛行东南风和偏东风,存在明显的东南向西北方向的输送气流;夏季,则以偏南输送气流为主,杭州湾地区海面向内陆方向以及太湖湖面风速较大,输送扩散能力较强;秋季则转为东北风,近地面杭州湾以北盛行北风,以南主要受海面东北风的影响.结合HYSPLIT-4三维轨迹模式计算分析该地区典型污染过程时污染物的输送气流轨迹,证实了污染过程伴随500 m高度处东北主频气流的“外源”输入现象.   相似文献   
927.
叙述了北宿煤矿生活污水水量和水质情况,根据水量和水质情况确定了处理工艺,给出了主要处理构筑物和设备,并比较了处理效果。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矿区生活污水,处理效果好较,社会和环境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928.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是我国西部主要生态脆弱区之一。该区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局部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化加剧,农田被挤占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区域的耕地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为实现桂西北喀斯特区域耕地安全,其主要对策是:控制人口增长,实施适度异地移民安置;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开发丘陵区缓坡荒草地和建立耕地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929.
930.
应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采用非一致性网格生成技术,结合一台四角切向燃烧煤粉锅炉的燃烧器的改造方案,对锅炉低负荷燃烧稳定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器改造后,锅炉在各负荷下运行时,煤粉更容易着火燃烧,锅炉的燃烧稳定性提高了、运行能力增强了,其中低负荷运行时的燃烧稳定性提高得更为显著;降低了炉内烟气的旋转强度:减弱了炉膛出口左、右两侧的烟气的温度偏差。数值研究结果为锅炉的炉内过程的合理设计与组织、锅炉的运行调试与改造提供了重要而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