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5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1228篇
安全科学   200篇
废物处理   129篇
环保管理   211篇
综合类   2567篇
基础理论   311篇
污染及防治   438篇
评价与监测   318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通过2017年南黄海海域多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对浒苔绿潮暴发过程中溶解有机物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海域溶解有机碳(DOC)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黄海西北部和苏北近岸海域,陆源输入影响显著.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鉴别出南黄海海域溶解有机物荧光组分(FDOM)主要有4种:3种类腐殖质组分(C1、C2和C3)和1种类蛋白质组分C4.4种荧光组分平面分布特征相似,都与盐度呈明显的负相关.随着浒苔绿潮的暴发,南黄海海域DOC浓度和FDOM显著增加,溶解有机氮(DON)及溶解有机磷(DOP)则减少.随着浒苔绿潮沉降消亡,DOC浓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浒苔绿潮暴发前,浒苔爆发区FDOM浓度升高,表层水体中C2和C4升高最为显著,分别增加了11.3%和12.6%;DOP、DON以及DON/DOC均逐渐升高.浒苔绿潮的暴发及消亡对南黄海海域溶解有机物的含量及时空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82.
使用SUMMA罐采集华东地区5类典型合成树脂企业有组织排口样品,通过气相色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分析106种VOCs,计算了合成树脂行业排放量、排放系数和不确定性,分析了VOCs的排放特征和臭氧生成潜势,建立了5类合成树脂VOCs排放成分谱.结果表明:合成树脂企业VOCs排放量为346~3467kg/a,5类合成树脂排放系数为0.06~1.24g/kg,其中涂料树脂(CR)类企业排放量和排放系数均最大.芳香烃、含氧烃(OVOCs)和卤代烃是合成树脂行业VOCs排放基本组分,累计占比范围是73.2%~98.3%.涂料树脂、酚醛树脂(PF)、聚氨酯(PU)、共聚物树脂(ABS)和聚碳酸酯(PC)特征污染物分别为:甲基异丁基酮、苯、甲苯、苯乙烯和二氯甲烷.合成树脂企业臭氧生成潜势(OFP)为22.7~202.5mg/m3,源反应性(SR)为0.3~4.6g/g,CR类企业OFP和SR均最大.合成树脂行业SR处于各行业平均水平.芳香烃、OVOCs和烯炔烃是合成树脂行业的主要光化学活性组分,累计OFP贡献率为64.1%~100.0%,苯、甲苯、甲基异丁基酮、乙烯、苯乙烯是合成树脂行业关键活性物种.研究显示,合成树脂行业VOCs治理应管控芳香烃和OVOCs的排放,重视污染物恶臭问题和卤代烃溶剂的危害,减排VOCs排放量大、臭氧生成能力强的CR类企业.  相似文献   
983.
采集安徽某酸性矿山排水(AMD)水库不同离岸距离的表水层水样,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与三维荧光光谱(EEMs)技术对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物(DOM)来源和组分特征进行分析.三维荧光结果表明,样品中内源性色氨酸类荧光峰峰强与离岸距离正相关,且基于三维荧光特征指数(FI,HIX,BIX)分析判断DOM主要来自于内源.FT-ICR MS在分子层面进一步表明,内源性组分(脂类,脂肪族/蛋白类,糖类)在近岸点样品DOM所占比重相对较低(66%).AMD中DOM的主要成分为CHO(40%~50%)、CHON(25%~30%)、CHOS (22%~36%)等化合物.DOM包含有高比例的CHOS化合物主要与AMD水体高浓度硫酸盐有关.  相似文献   
984.
CDOM(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erial,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光学特性可反映水体中内源物质与外源物质的比例,为了解二龙湖受到上游来水所含污染物的影响,利用荧光区域一体化技术和荧光指数分析水体中CDOM的荧光特性,进而判定水体污染状况,并结合CDOM荧光组分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季节二龙湖水体中CDOM光学特性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性以及CDOM的组成与来源.结果表明:①水相中CDOM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光谱斜率Sg(275~295 nm)和E250 nm:365 nm〔aCDOM(250)/aCDOM(365)〕均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SUVA254 nm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②水体中的荧光组分以外源组分R3(富里酸类物质)和R5(腐殖酸类物质)为主,在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分别占总荧光强度的70.0%、60.4%和51.3%.③在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FI310 nm平均值均大于0.8,FI370 nm平均值均小于1.4,表明在3个水文期,微生物活动带来的内源CDOM在二龙湖南部较为明显.④ρ(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溶解性有机碳)与CDOM的荧光组分R2(色氨酸类组分)、R4(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和R5(腐殖酸类组分)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0.80、0.73,表明DOC主要源于微生物代谢的可溶性副产物及浮游植物的降解.研究显示:水体中CDOM主要组成为内源的色氨酸与微生物蛋白质类副产物以及外源的富里酸类与腐殖酸类有机物;同时,由于冰冻、降水、生活污水排放、农业废水和水生植物等因素,导致湖泊中的CDOM的组分与来源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985.
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城镇-常州市武进区地表水和5类排放源(市政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工业污水处理厂出水,分散式工业废水和水产养殖废水)中5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浓度水平,通过密集采样点设置的全年采样,揭示了地表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污染特征,探讨了排放源对地表水的影响,初步识别了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地表水中目标卤代烃的含量在相似文献   
986.
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单元采用臭氧氧化和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可对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进行强化去除。针对臭氧氧化的选择性和臭氧催化氧化去除COD的稳定性,以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进行臭氧氧化小试和中试试验,考察不同进水水质情况下臭氧氧化的效果,臭氧氧化后污水可生化性和NH3-N的变化情况以及臭氧催化氧化去除COD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对不同水质进水COD的去除效果差异较大,对含有较多饱和有机酸的污水处理效果有限,且臭氧氧化处理后污水BOD5和NH3-N均未升高。臭氧催化氧化去除COD的效果与催化剂的吸附饱和程度相关。因此,建议设计城镇污水处理厂臭氧氧化和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前需进行小试实验明确对COD的去除效果,臭氧催化氧化小试实验需进行90 d以上或试验至臭氧催化剂达到吸附饱和,不建议在臭氧氧化工艺后增设生物滤池和曝气生物滤池。  相似文献   
987.
988.
989.
挥发性卤代烃(VH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和臭氧破坏者。于2017年5月对东海海水及大气中CFC-11(CC13F)、CFC-12(CC12F2)、CFC-113(CC12FCC1F2)和CH3I的浓度进行了同步测定,讨论了4种VHCs浓度水平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了CFC-11、CFC-12和CH3I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CFC-11、CFC-12、CFC-113和CH3I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1±5.1)、(3.9±1.6)、(10.4±2.3)和(6.3±2.7)pmol/L。VHCs浓度高值出现在东海东北部和闽浙沿岸海域,显著受水团、生物活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相关性分析发现海水中CH3I浓度与Chl a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r=0.403,p < 0.01),说明CH3I浓度分布可能主要受浮游植物生产释放的影响。大气中CFC-11、CFC-12、CFC-113和CH3I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9.8±1.0)、(21.1±2.4)、(3.0±0.9)和(0.2±0.2)pmol/L。结合气象参数(风速和风向)和后向轨迹模拟计算分析可得,陆源污染气团的输送、外海气团的扩散和海-气交换是影响大气中VHCs浓度分布的重要因素。海-气通量的估算结果表明春季东海是大气中CFC-11和CFC-12的汇,是CH3I的源。  相似文献   
990.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基化合物反应性储层之一,涉及各种生物地化反应并且在污染物溶解度、毒性、生物利用度、流变性和分布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用于表征水环境中DOM的策略和工具,探讨了当前研究在技术限制(预处理过程复杂、仪器分辨率低、数据处理困)、结构复杂性、结构多变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局限性。分析认为: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溯源分析和分子结构特征解析,未来研究应该在不同的结构层面和角度开展,加强多学科融合、数据库创建、对照实验和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