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68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基于2011年7月(夏季)和2011年10月(秋季)北黄海海域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黄海夏、秋季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夏、秋季北黄海营养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NO3- (1.57±1.71), (5.93±3.84) μmol/L,NO2- (0.22±0.18), (0.88±0.93) μmol/L,PO43- (0.22±0.13), (0.40±0.23) μmol/L,Si(OH)4 (4.98±2.23), (6.71±3.24) μmol/L,NH4+ (1.35±0.90), (1.23±0.69) μmol/L,夏、秋季北黄海NO3-分别占溶解无机氮的49%和74%.2个季节近岸海域表层营养盐浓度均高于中部海域,底层浓度高于表层,高值区是冷水团区.各断面营养盐的垂直分布层化现象明显,受冷水团以及水体交换混合的共同影响,浓度由表至底逐渐升高.夏、秋季表底层N/P、Si/N和Si/P比值的水平分布为近岸海域高于中部海域,且夏季北黄海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受磷限制.  相似文献   
72.
73.
74.
道南膜技术测定CaCl2溶液体系中汞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并探索道南膜技术(DMT)测定溶液体系中Hg化学形态的方法条件.结果表明,0.01mol·1-1CaCl2作为背景溶液时,跨过阳离子交换膜的Hg主要形态并非阳离子而是HgCl2和HgCl3.Hg在阳离子交换膜内扩散为限制Hg跨膜传输的主要因素.Hg在阳离子交换膜内的吸附除静电吸附外还存在结合力更强的化学吸附,成为限制道南膜技术用于Hg形态测定的主要因素.采用动力学DMT方法,缩短试验时间至8h以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g的化学吸附,为DMT方法测定土壤溶液体系中Hg的化学形态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5.
电子装备南海环境适应性改进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地区环境条件非常严酷,某雷达电子装备服役于我国南海某海岛,在保持主要战技指标不变的前提下,针对南海地区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环境特点重新对雷达进行了环境适应性改进设计研究,在总体、电讯、结构、工艺和军方等的有效协调配合下,其改进设计得到了有效实施,通过试验验证在南海几年来的使用运行,历经高湿热、强盐雾的影响,防护设计效果满足预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6.
黄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特征与潜在风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黄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状况、组成比例,并开展了初步的来源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PAHs的含量范围从未检出至8294 ng·g-1,高值站点主要位于辽东半岛的大连湾附近海区,以及山东半岛北部的威海沿岸.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近岸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PAHs以中、高环(4~5环)组分占据明显优势;而在江苏近岸海区,低环组分(2~3环)的比例明显上升.低环与中高环组分的相对丰度以及成对同分异构体的比值结果显示,各海区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各类燃烧释放过程,如燃煤、生物质、天然气和交通尾气等,石油产品输入的影响居次要地位.依据效应低值区间ERL的警戒水平,计算ERL商的平均值,从而初步得到各海区潜在的PAHs生态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大连湾PAHs污染较为严重,各PAHs组分的浓度均高于ERL警戒水平,而苯并(a)芘甚至超出效应中值区间的境界水平ERM,显示大连湾近岸海区具有较高的PAHs生态风险,而其它海区的潜在生态风险则较低.  相似文献   
77.
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甾醇的分布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海、渤海湾和莱州湾采集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正构烷烃(C15~C33)和甾醇(菜子甾醇、菜油甾醇、谷甾醇和豆甾醇)的质量分数和分子组合特征,探讨其来源,比较物质来源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主要呈现陆源和海源共同影响的特征,其中北黄海以陆源输入为主,高碳数正构烷烃(〉C24)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较大;南黄海陆源输入与海洋自身贡献相当;渤海湾与莱州湾接受来自河流的大量陆源物质;(2)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甾醇(包括菜油甾醇、谷甾醇和豆甾醇)在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远小于渤海湾和莱州湾,但指示硅藻来源的菜子甾醇在整个研究区域均具有较高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78.
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于2019年对黄海北部海域真核微藻粒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春季以中、小粒级为主,夏季以小、大粒级为主,秋季以大粒级为主,春、夏、秋季小、中、大粒级微藻比例为39:51:11、40:24:36、26:13:62.小粒级微藻优势种为细小微胞藻和金牛微球藻,中粒级微藻优势种为剧毒卡尔藻,大粒级微藻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平野亚历山大藻、多纹膝沟藻,综合整个真核微藻群落,春季由中粒径的剧毒卡尔藻占据优势(21.3%),夏季由大粒径的平野亚历山大藻占据优势(23.6%),秋季由大粒径的多纹膝沟藻占据优势(56.6%),有毒甲藻在该海域中占有绝对优势,贝毒累积风险较高,小粒径微藻中金牛微球藻和抑食金球藻曾在渤海引发褐潮,潜在威胁黄海北部贝类养殖业.  相似文献   
79.
南黄海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性及其垂向输运规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根据“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项目1996~1998年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南黄海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垂向输运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南黄海中北部(34~37°N),除冬季营养盐呈垂直均匀分布外,其他季节在远岸海域则呈现明显的层化现象,且在某些海域营养盐等值线呈上凸趋势或呈马鞍形分布,这与生物活动和黄海冷水团及其垂直环流有关;在近岸浅水区,营养盐基本呈垂直均匀分布。(2)南黄海南部(34°N以南):西侧浅水区(水深<40m),营养盐基本呈垂直均匀分布且含量很高;东侧深水区,冬、春季营养盐垂直分布均匀且含量较低,夏、秋季时由于来自东海北部的冷水沿坡爬升,营养盐等值线呈极明显的上凸趋势。  相似文献   
80.
选用典型疏松型纳滤膜NF270对离子强度为1.5~24 mmol·L-1的3种无机盐(MgCl2、CaCl2、NaCl)的单一盐溶液、混合盐溶液(MgCl2/CaCl2+NaCl)及某地下水进行纳滤实验,解析该膜在不同离子环境中的阳离子截留特性,并考察Ca2+/Mg2+在膜表面的吸附及对膜表面电荷的屏蔽作用对静电效应和盐离子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F270膜表面负电荷密度较高,对Ca2+和Mg2+都具有较强的吸附效应.NF270过滤相同离子强度的3种单一盐溶液时(特别是离子强度为1.5~6 mmol·L-1),道南效应较为显著,限定性离子Cl-发挥了重要作用,截留率关系为NaCl >MgCl2≈CaCl2.混合盐溶液中,Ca2+/Mg2+显著降低了膜表面电势的绝对值,在道南效应、空间位阻效应和介电效应的综合作用下,Ca2+/Mg2+在反离子竞争中占据优势,截留率关系为Ca2+/Mg2+>Na+.地下水中同样存在反离子竞争效应,且由于SO42-的存在,提高了各反离子的截留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