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3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954篇
安全科学   1154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608篇
综合类   3438篇
基础理论   533篇
污染及防治   193篇
评价与监测   245篇
社会与环境   727篇
灾害及防治   335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365篇
  2022年   371篇
  2021年   424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555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了闽江福州段表层沉积物中Cr、Zn、As、Cd、Cu和Pb等6种有毒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基于共识的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Zn(195.57 mg·kg~(-1))Pb(79.41 mg·kg~(-1))Cr(66.62 mg·kg~(-1))Cu(42.33 mg·kg~(-1))As(10.02 mg·kg~(-1))Cd(0.90 mg·kg~(-1)).Zn、Cd、Pb含量从河段上游到下游呈递减趋势,Cr、As呈递增趋势,Cu含量分布均匀.平均可能效应浓度商Q值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毒性判定结果表明,有18%的沉积物样品具有毒性,说明闽江福州段沉积物整体毒性效应低.从RI值来看,闽江福州段沉积物的生态风险属于中低等级;风险等级为中的样品占55.3%,主要分布在河段上游和中游(福州市区的南港和北港段),风险主要来自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992.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装置运行现状,结合内蒙古环保厅工况在线平台和总量核算需求,以双膜理论为基础模拟脱硫喷淋塔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相际传质过程,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含硫组分浓度及传质速率的数学模型。得到的常系数微分方程用Runge-Kutta法求解。为适应环境监管平台的需要,对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一个脱硫效率模型。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在线监测数据进行比较,误差分析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且对不同的机组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993.
PM2.5在地球表面上的变化是连续的,但由于地面海拔起伏和站点分布的相对稀疏,直接内插法很难顾及这种情况。文章运用反距离权重(IDW)、Kriging、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EBK)、多元回归+残差内插的综合空间化手段,对北京市2015年1月的PM2.5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元回归+残差内插方法空间化更优,且PM2.5存在显著的正局部空间自相关,中度以上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东南部和房山区。时间上,PM2.5质量浓度逐时均值呈"W"型。3 h尺度上,PM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正相关,与能见度、大气压和风速负相关,与温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994.
以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反演获得武汉市的地表温度,并提取NDVI信息。通过空间邻域分析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武汉市的城市热岛与地表植被覆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地表温度和NDVI呈现明显的空间负相关性。同时,随着空间邻域半径的增加,地表温度和NDVI的空间相关性有增强后减弱的过程,绿色植被对地表温度有效调节半径约为700 m。在空间分布上,汉口、武昌、汉阳三镇核心主城区及黄陂、新洲部分远城区地表温度和NDVI负相关性最为显著,靠近水体的区域正相关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5.
对PPP应用的主要领域做了分析,并对市政环保领域利用"八维变量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资产条件、项目条件、经营条件3个方向对投资强度、资产沉淀性、资产变现、供应预期、边界清晰度、付费模式、经营增值空间和公益偏见八个变量展开研究,对重金属治理的PPP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重金属治理PPP领域主要存在于环境监测与检测、末端治理和环境修复市场。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阐述了基于干涉复数场(ICF)相关时间方法的GNSS-R测量有效波高的技术原理,利用大连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平台和Oceanpal接收机,进行了国内首次船载GNSS-R有效波高测量实验。通过与船上安装的WAVEX雷达波浪仪数据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了船载观测平台的可行性,为深入广泛开展GNSS-R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城市PM10对大气辐射环境的影响,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5月31日成都市ρ(PM10)和空气吸收剂量率的逐日监测数据,采用DCCA(去趋势互相关分析)法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1 a的时间尺度上,成都市ρ(PM10)与空气吸收剂量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标度指数为0.928),并且这种正相关性具有长期、持续的特征,但相关性的强度却随时间以幂函数形式缓慢衰减. 冬夏两季ρ(PM10)与空气吸收剂量率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 在冬季重度灰霾期间,二者DCCA标度指数为0.968,说明高ρ(PM10)已对城市大气辐射环境产生了影响;而夏季二者的DCCA曲线分为两段,标度指数分别为0.579、1.519,折点位置对应的特征时间尺度约为2个月,推测这与当地夏季降雨的时间分布模式有关. 研究表明,在当前灰霾日益频发的背景下,需要重视城市重度灰霾对城市大气辐射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通过调研分析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农业、工业、生活及交通等相关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3年苏州市人为源氨排放清单. 结果表明:2013年苏州市人为源氨排放总量为22 020.18 t,排放强度为3.06 t/km2;畜禽养殖、工业源、氮肥施用是苏州市氨排放的主要来源,排放量分别为8 080.99、7 103.50、4 841.23 t,共占氨排放总量的90.94%. 其中,工业源的氨排放分担率为32.25%,高于全国平均值,火电行业和化肥制造行业的氨排放占工业源排放总量的90.14%,烟气脱硝过程的氨逃逸值得关注;在畜禽源中,肉鸡和生猪是最大的氨排放源,二者排放量分别占畜禽养殖氨排放总量的42.59%和37.14%. 太仓、张家港、常熟依次为苏州市氨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最大的3个地区,共占氨排放总量的69.02%,苏州市区氨排放量位列第四但排放强度最低. 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苏州市东北部氨排放较集中,中部排放量较小,周边地区特别是沿江县级市的排放量较大. 研究显示,氨排放清单的建立可为苏州市氨排放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9.
基于GIS研究了常熟杨园镇噪声污染。采用地统计学、确定性插值方法进行精度、效果的比较,选取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全面、直观地分析了噪声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声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杨园镇昼、夜噪声都具有二次趋势,剔除趋势后克里金的球状模型拟合夜间噪声效果较好。经过验证,径向基函数法估计值与真实值相似样点都在80%以上,预测精度,插值效果较克里金法更优,被选为最优模型。噪声的空间变异主要存在于近正南-正北方向,以结构性变异为主,随机性变异为辅。杨园镇噪声整体评价为三级,一般水平,超出限值的面积分别为昼间45.36%,夜间为57.32%,主要分布在立交、道路交叉路口、工厂区域。需结合行政、法律等手段从声源及声传播途径上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设计了双系列厌氧/缺氧交替运行式A~2O(D-A~2O)中试反应器,进行18个月的生活污水处理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 h。当气温≥28℃时,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方面;当气温28℃,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温方面。控制混合液回流比(R)=200%、污泥回流比(r)=100%、双系列厌氧/缺氧交替运行时间(DAOT)=1 h,水温为(22±2)℃时,系统的COD、TN、NH_3-N、TP去除率分别可达94.54%、81.50%、97.73%、94.47%;水温降至(12±1)℃时,COD、TN、NH_3-N、TP去除率分别为87.21%、69.33%、81.29%、75.96%。以剩余污泥经浓缩稳定后的泥水混合液作为学生假期离校后系统的外加碳源,形成应对碳源不足的有效调控策略。分析结果表明,D-A~2O技术中试研究成果具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