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43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1.
创新产品-DVR     
正[编者按]随着安防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及技术的不断发展,DVR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规格、参数、功能、应用、理念等各方面都即将迎来一场剧烈的跨代变革。DVR的成本优势、简单易用和长期培养的用户群使得DVR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会从市场上消失,还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在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本期《创新产品》栏目精选了一些主要安防厂商最新推出的DVR产品,介绍了这些最新产品的主要功能、应用领域、创新点及性能参数,希望帮助读者及时了解最新的产品动态。DVR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规格、参数、功  相似文献   
22.
策划人语:《环境保护法》,是上期《绿叶》特集关注之所在。这里的环境·保护·法,似奇实正,内里与本辑专题的三个侧重点同声呼应:环境是环境管理体制机构,保护是共同参与的利益诸方,法则是落实到环境领域的各项规章条款。探索这三者的共通点,我们就不得不回到  相似文献   
23.
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模式的变革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呈现出膨胀式的扩展,特别是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不仅造成社会碳排放量快速增长,而且造成城市土地的"碳汇"功能减弱,致使气候变暖、人居环境日益恶化。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从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空间布局、利用规模与方向等方面,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生态环境现状,阐述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模式构建的必要性,进而探讨构建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模式的路径。认为:应从"减排"和"增汇"两方面着手,培育城市土地低碳利用观念,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功能分区,构建生态化土地利用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适应、公众参与"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决策机制与模式,从而变革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低碳化。  相似文献   
24.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程面临新转折,当前德班平台谈判将建立2020年后国际新减排制度框架。国际学术界出现"新气候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进程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能源体系的根本变革,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也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新气候经济学将探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和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寻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减排CO2保护全球气候的双赢路径。新气候经济学不仅关注国别之间减排责任和义务的分担,更重视各国在共同目标下创造和扩展合作共赢的空间和机会,探索各国合作共赢的机制和运作方式,分享低碳发展的经验、技术和机会。同时更加关注新国际机制对各国低碳转型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之成为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2℃目标,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排放空间不足的挑战,碳排放空间成为越来越紧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幅度提升碳生产率,即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减排CO2双赢的根本途径。新气候经济学将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碳生产率变化的规律以及提升碳生产率的方法和手段,研究新兴发展中国家CO2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新型能源体系变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战略选择,并已成为世界趋势,新气候经济学关注碳价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激励作用,关注能源体系变革对各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能源安全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关注碳价机制对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移中利益扩展和共赢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和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社会低碳转型的关键,因此,新气候经济学也关注生态文明下的财富观、福利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理论支撑,关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实施方式,关注消费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物质生产方式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5.
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为环境改善所作的一切努力将成为徒劳!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什么在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无序竞争、产能过剩、高耗资源、损害环境的现象有增无减?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对于中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敞开大门,招商引资,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许多要素,我们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的口号是“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我们别无选择。其实还有一个视角去观察“中国模式”,即三组动力叠加的发展模式:千万个企业靠内在冲动和外在强制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这是大多数国家共同的特征。我们会清晰地发现,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建设是最不需要消耗多大物质财富的  相似文献   
26.
中国氢动力     
杨伟利 《环境》2007,(3):72-74
人类正处于能源利用的转折点,以石油为标志的"黑金时代"将逐步远去,以氢能为代表的"白金时代"雏形已现.氢作为能源其利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能源结构迎来根本性变革的背景下,氢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其前景被普遍看好.  相似文献   
27.
董文茂 《环境》2007,(1):26-27
作为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循环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障和引导,这一点已在决策层和学术界取得了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28.
对北京市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北京市城市垃圾管理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或“垃圾革命”,而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就是这一变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研讨环卫产业的发展问题需要与这一变革所要导向的目标结合起来。北京新世纪的城市环卫工作需要致力于建立城市垃圾的综合管理模式,与此对应的问题就是发展基于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垃圾经济和环卫产业。  相似文献   
29.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传统发展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途径,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和实施途径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详细分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要作用和各自努力途径,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切实、有效推行,需要政府主导营造环境,需要企业实施生态化转型构建生态型企业以及公众和NGO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0.
王文革 《环境保护》2007,(24):51-54
建立节能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促进节能的机制.本文在分析我国节能法律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节能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